近年来,高额彩礼问题成为加重农民负担、影响乡村社会稳定的突出因素。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将治理高额彩礼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切入点。全国各地在整治高额彩礼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经验。但整治过程中也面临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效机制不足等现实问题和客观形势,需要系统施策,久久为功,推动形成文明婚俗新风尚。
整治高额彩礼的地方实践
从安徽、山东、贵州、江西等地的实践来看,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多种有效的治理路径,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的地方经验。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多地成立了由党委或政府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统筹各部门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如安徽省建立了由省委社会工作部牵头、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山东省建立由25个省直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江西省推行“三级书记抓移风易俗”工作机制,将整治高额彩礼工作纳入市县综合考评体系。这种高位推动的方式,为整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注重村民自治,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各地普遍通过民主程序将彩礼限额、宴席标准等纳入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的监督作用。甘肃省临泽县通过“村民自主提议、广泛协商讨论”的方式制定彩礼倡导性标准;湖北省英山县202个建制村全部商定了婚嫁礼俗标准并写入村规民约。这种基于群众共识的自治方式,增强了治理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三是创新宣传引导,推动婚俗观念转变。各地采用多种宣传方式,改变群众的婚嫁观念。山东省通过小戏小剧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甘肃省临泽县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湖北省黄冈市通过短视频算清“彩礼明白账”。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有效促进了婚嫁观念的转变。
四是聚焦关键群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多地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等“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陕西省岚皋县涌现出27户“零彩礼”党员家庭,江西省落实党员干部婚丧喜庆事宜“两报告一承诺”制度。这些群体的率先垂范,有效带动群众积极效仿。
五是整合社会力量,提供可替代性服务。各地通过搭建公益婚恋平台、组建志愿服务队、举办集体婚礼等方式,为青年提供替代选择。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创新“合约食堂”;山东省临沂市打造130余处集体婚礼基地;湖北省武穴市倡导婚丧嫁娶到村礼堂举办。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婚嫁成本,减轻了青年负担。
整治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客观形势
各地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一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转变难度大。“彩礼代表身份”“彩礼体现诚意”等传统观念在农村地区仍有广泛市场,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彩礼高低仍被视为“面子”的象征。部分群众认为低彩礼会让女儿“被看轻”,这种观念转变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治理难度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各地彩礼数额、婚嫁习俗各不相同。同一省不同地区的彩礼标准也相差数倍之多,难以用单一的标准进行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三是职业媒人推波助澜,监管存在盲区。在一些地区,职业媒人为获取高额中介费,刻意抬高彩礼标准,甚至编造虚假信息,哄抬彩礼价格。由于婚介行业监管责任不明确,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成为治理的难点。
四是“变相彩礼”现象出现,隐性化趋势明显。随着治理力度加大,一些地方的高额彩礼从公开转向隐蔽,从直接给付现金转为要求购买高价商品(如房产、车辆)或提出隐性条件(如承诺为女方亲属安排工作等),增加了治理难度。
五是长效机制尚未健全,反弹风险存在。部分地区的治理主要依靠行政推动和集中整治,群众内生动力激发不足,常态化治理机制不健全。一旦监管放松,可能出现反弹回潮,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是农村婚姻市场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城乡发展差距和人口流动,农村适婚男女比例失调,部分农村地区男多女少,使得女方在婚姻市场中有更多议价权,要价较高彩礼,这一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深入推进高额彩礼整治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高额彩礼整治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推动治理工作走深走实。
坚持疏堵结合,构建分类治理机制。一方面,要明确划出红线,对明显超出群众承受能力的高额彩礼进行约束;另一方面,要尊重地方风俗习惯,避免“一刀切”。根据当地农民收入水平,制定差异化的彩礼指导标准,如按经济发达程度将区域分为不同类别,分别设定彩礼上限。同时,鼓励各地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治理方式,如彩礼“限高”不“限低”,给予基层更多自主空间。
深化村民自治,激发内生动力。继续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完善事前告知、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全流程管理。注重发挥新村中“五老”、返乡青年等群体的带动作用,形成示范效应。
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婚介市场。明确婚介机构的监管主体和职责,建立职业媒人登记备案制度,加强行业自律。比如,江西省贵溪市建立红娘工作室、山东省临沂市成立婚庆行业协会等做法,将婚庆类酒店、摄影、婚庆、婚介等纳入统一管理,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和行为准则,有效遏制哄抬彩礼行为。
创新服务供给,节约婚嫁花费。加大公共服务供给,为青年提供更多选择。推广集体婚礼、慈善婚礼等简约仪式,打造集体婚礼基地、村级婚庆礼堂等场所,降低婚礼花费;搭建公益婚恋平台,定期组织交友活动,为农村青年创造更多交往机会,减少对职业媒人的依赖。
注重源头治理,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从长远看,彻底治理高额彩礼的根本在于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强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改变在婚姻市场中的不利地位。
强化宣传引导,推动价值观念转变。创新宣传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文明婚俗理念。继续发挥传统宣传阵地的作用,善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注重挖掘和宣传“零彩礼”“低彩礼”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营造崇尚节俭婚嫁的社会氛围。
健全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治理。将高额彩礼治理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和乡村振兴考核,建立定期监测、评估、通报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移风易俗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社会工作、民政、妇联、团委等部门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整治高额彩礼是一项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只有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常抓不懈,才能逐步破除陈规陋习,让婚姻回归爱情本质,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大地。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