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共治“绣”明珠 聚源林盘焕新彩

董中涛

四川省崇州市元通镇聚源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群“穿针引线”、群众“携手绣花”,实现生态、文化、经济协同发展,将12个林盘(林盘是指川西地区由农家院落与周边树木、竹林、堰塘、河流、耕地构成的聚居村落形态)串联成乡村振兴的“活力单元”,形成扎根地方实际、彰显本土智慧的聚源实践。

从干部拍板到众人划桨

“以前村里有什么事,都是干部定。现在不一样了,大伙儿坐在一起商量,连80岁的季大爷都来出点子了。”村民陈雪梅感慨道。

聚源村党委推行“沉下去、攀关系、问需求、挖能人、谋未来、定方案、建机制”二十一字工作法,村干部通过常态化走访和面对面交流,了解村民需求,汇聚村民智慧。

为打通治理脉络,聚源村党委创新组织架构,建立1个林盘党支部、13个党小组,实现12个林盘管委会和监委会全覆盖。同时,通过林盘“坝坝会”、入户问卷和微信群议事等方式,广泛收集和响应民意,形成整治提升林盘治理的共识。

聚源村探索“六步议事法”治理机制,通过“需求大家提、方案大家议、建设大家干、效果大家评、成果大家享、长效大家管”闭环流程,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截至目前,村民累计投工达4万余人次,完成沟渠清淤13.6公里,新建文化广场12处,道路硬化10.8公里,村民参与率由原来的38%提升至92%,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创

“以前林盘都是‘各扫门前雪’,现在大家比着干、帮着干。”林盘管委会主任季云鹏指着连通的景观绿道介绍说。在村党委引领下,聚源村打破传统治理边界,构建由1个村党委统筹协调、12个林盘单元自主创新、N个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1+12+N”协同机制,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面对资金难题,聚源村建立社区基金,对外链接腾讯公益平台,对内动员群众参与。每年在“99公益日”倡导村民自筹与社会捐赠,积极争取财政奖补。同时,村党委创新“母子”项目竞争立项,各林盘相互学习借鉴,形成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共实施治理类项目53个,群众筹资筹劳筹物近1700万元,获得政府奖补550万元,链接社会组织15个。

如今,各林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治理品牌:季家林盘的“能人帮帮团”定期开展竹编、种植等技术培训,带动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冯家林盘成立“银发督导队”,由热心老党员、老干部负责日常环境巡查与文明劝导;吕家林盘打造乡愁记忆馆,邀请老匠人带领年轻人修复传统民居,传承手工艺,真正实现“一林盘一特色、一院落一风景”治理新格局。

面对跨林盘的公共事务,村党委推出项目联建机制。在修建环村绿道时,12个林盘共同成立联合施工队,分路段认领任务、互相协作,最终修建起4公里的生态廊道,不仅美化了环境,也紧密连接了人心。

从环境秀美到生活和美

漫步聚源村,可见竹篱笆上悬挂着村民自创的《林盘公约》,青石板上镌刻着家风家训,细微之处尽显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融合的智慧。

为系统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村党委专门创建“林盘故事工作室”,组织村民口述历史,挖掘整理村落记忆,最终编纂成《聚源林盘志》,将零散的集体记忆转化为可传承的文化资产。在恢复“川西坝坝宴”“林盘丰收节”等传统民俗的同时,聚源村还开展“林盘夜话”读书会、乡村电影周、文化市集等活动,吸引返乡大学生借助短视频、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林盘故事,守护浓浓乡愁。

更令人欣喜的是,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曾经热衷于打麻将的村民,如今踊跃参加“最美庭院”“文明户”评选;在外务工的青年看到家乡变化,陆续返乡创业,将闲置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文创空间、乡村咖啡馆;村民还自发组建锣鼓队、舞蹈队、诗歌社等10支文化队伍,为乡村生活增添浓厚的艺术气息。“环境变美只是起步,人心凝聚才是关键。”老党员冯德昌深有感触地说。

从隔膜封闭到开放共享

聚源村的治理实践不仅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也引来了外界的关注。村党委抓住机遇,积极构建“校地合作+社会参与”开放平台,共同推动林盘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段德罡教授带领团队深入聚源村,开展长达三个月的驻村工作,全程参与乡村设计与建设。段教授感慨道:“聚源村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乡村研究案例,村民身上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聚源村还联合公益组织,成功培育7名村级工匠,打造一支懂技术、懂乡情、能扎根的本土建设队伍,形成“规划引领、设计介入、在地营造”完整链条。

在党组织领导下,村民主动整合闲置资源,将旧院落、老宅院改造为多功能共享空间:吕家纸厂旧址变身非遗体验工坊,季家老宅成为乡村创客基地,冯家仓房改造为邻里食堂。这些没有围墙的共享空间,既保留乡土肌理,又注入现代生活元素和创新活力。

现在,聚源村12个林盘的发展不是依赖巨额资金投入,而是依靠党组织“穿针引线”的政治引领,是群众“携手绣花”的治理智慧,是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并肩而行的持续努力,在党群共治的纽带中串联成链,熠熠生辉。聚源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环境的更新、产业的提升,更是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场“以人为本、文化为魂、生态为基”的生动实践,绘就了新时代和美乡村的新画卷。

(作者单位:四川省崇州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