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才吸纳机制 破解村“两委”人选难困境

张丽霞 王慧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村“两委”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人选质量决定治理水平。当前,中西部省份的农村地区普遍面临“人选难”的结构性困境,具体表现为人才外流引发的“无人可选”,以及人才吸纳机制不畅导致的“选不出、留不住、干不好”难题,其本质是乡村人力资本空心化与政治吸纳系统功能性失调叠加的后果,破解之道在于系统构建一个开放、精准、有效且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的现代乡村政治吸纳体系。

现实审视:“人选难”困境的多维表征

当前,“人选难”问题呈现出总量、结构与能力的三重维度挑战。

总量性困境:人力资本的存量不足。调研显示,“无人可选”成为基层普遍面临的问题。在集体经济薄弱村、历史矛盾复杂村,意愿与能力兼备者寥寥。即便存在群众认可的人选,亦常因年龄、学历等硬性要求被排除。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使得干部选拔被迫局限于留守群体,选择空间狭窄,反映出乡村人才存量的普遍不足。

结构性困境:队伍架构的系统失衡。一是年龄结构老化。数据显示,部分地区村党支部书记中50岁以上者过半,队伍断层现象严峻。二是后备力量虚化。后备干部库普遍“量足质弱”,精通产业经营、善于现代化管理的实用型与青年人才严重短缺。有基层干部指出,多数后备人才缺乏村务处理经验,能力与岗位需求存在显著差距。三是结构性指标异化。为满足“每村一名特定年龄以下干部”等硬性要求,部分地区出现“凑数”现象,选出的年轻干部或因在外就业无法履职,反而虚耗了职数资源,削弱了班子整体功能。

能力性困境:素质供给与时代需求的脱节。乡村振兴亟需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精通数字治理、善于对接市场的“发展型”干部。然而,现有及潜在人选多数仍属擅长传统秩序维护的干部。基层反映,部分干部存在政策理解不透、数字工具应用不熟、产业带动能力不足等短板,其能力结构难以匹配乡村振兴的进阶需求。这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导致“有人可选”未必等于“有胜任之人”。

机理探析:人才流失与吸纳失灵的双重逻辑

“人选难”困局的根源,在于宏观层面的乡村人才持续外流与微观层面的政治吸纳机制功能性失灵,二者共同导致了“推—拉”失衡。

推力有限:乡村人力资本的结构性流失。首先是城乡“虹吸效应”。城市在就业、收入、公共服务及个人发展上的全方位优势,对农村青年精英形成强大吸引力,使乡村成为人才“净流出地”。其次,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缺乏让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最后,村庄内部治理环境的复杂性,如历史遗留问题等,形成无形“排斥力”,挫伤了优秀人才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

拉力不足:人才吸纳机制的系统性缺陷。第一,瞄准偏差。过去一些地方年龄、学历等“一刀切”的硬性要求忽视了农村现实,将一批有经验、有威望的乡土人才排除在外,形成“能干者不符条件,符合条件者不能干”的悖论。第二,渠道单一。选拔视野局限于本村现有党员及副职,虽倡行“人才回引”,却缺乏系统性支撑。尤其是大量的合并村中本位主义更阻碍了优秀人选的跨村选拔。第三,培育虚化。存在“重储备、轻培育”倾向,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后备人才缺乏历练,能力成长缓慢。第四,保障乏力。村干部报酬与付出不匹配、晋升通道狭窄不确定、社会声望下降、离任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共同削弱了岗位吸引力与职业安全感。

路径重构:构建现代乡村政治吸纳体系

破解“人选难”需双管齐下,在优化乡村宏观环境的同时,系统性重构吸纳机制。

理念革新,从“被动补位”到“战略纳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根本性转变观念,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配置“关键战略资源”的关键,摒弃凑合将就心态,树立开放人才观,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寻访与延揽。

系统优化,构建精准开放的吸纳生态。一是优化瞄准机制,推行标准弹性化。坚守政治、廉洁等“资格红线”,放宽年龄、学历等资格条件。建立“基本条件+特别推荐”制度,对治理能手、产业带头人等特殊人才破格吸纳。构建涵盖政治素质、带富能力、群众基础、治理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从“选完人”到“选能人”的转变。二是拓宽吸纳渠道,实现来源多元化。深化本土挖潜,关注乡村企业家、合作社带头人、退役军人等群体。强化外部回引,系统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并配套创业扶持、安家补贴等激励。探索“跨界选派”,对确无合适人选的村,可规范地从机关、国企、高校等选派专业人才驻村任职或顾问,输入新资源与新理念。

赋能激励:建立实效有力的发展空间

建立实战化的培育体系。实施“导师帮带制”,进行全程指导。搭建“岗位练兵”平台,让后备力量提前介入村务管理、集体经济运营等主要工作。开展定制化培训,围绕实际需求,采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等方式,全面提升履职能力。

健全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建立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薪酬体系,探索“基本报酬+绩效奖金+创收奖励”模式。畅通政治发展通道,将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的政策制度化、常态化。强化精神激励与权利保障,加大表彰宣传,完善离任保障制度,全面提升岗位的荣誉感、安全感与吸引力。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传统的依赖内部循环与局部修补的旧模式已无法应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的人才需求。构建一个能高效识别、广泛吸引、精心培育、长久留住并充分用好乡村人才的现代政治吸纳体系,不仅是完成换届的任务所需,更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的工程。唯有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意并能够回归乡村、扎根乡村,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方能变为生动现实。

(作者张丽霞系山西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研究会会长,王慧斌系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2025年度山西省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