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连日来,全国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本刊邀请各地社会工作干部结合工作实际谈学习体会、思考落实举措。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十五五”规划,为社会治理体系作出了战略擘画。我们要抓住党建引领这一关键,在组织方式上上下贯通,在发展目标上为民解困,在治理路径上协同共治,为绘就共建共享、善治善成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图景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党建引领
越是在基层,党政工作的要事、民生改善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与群众切身利益联系越紧密,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就越多。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才能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贯到底,治理制度机制落地见效,人民群众有真正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最终实现基层高效能治理。
强化政治引领,把牢方向盘。政治引领的首要价值,在于为基层治理提供正确政治方向。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深植厚培,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成为治理实践的“导航仪”和“校准器”,确保微观治理与宏观战略同频共振。
推动组织引领,织密组织网。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纵向层面,延伸治理触角,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支部—院落(小区)党小组”架构,做实“院落党建”“小区党建”;横向层面,根据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发展趋势,持续推进新兴领域“两个覆盖”三年行动,促进驻点单位、基层党组织“手牵手”结对共建、协同发力,实现组织联建、发展联促、治理联动。
夯实能力引领,提升“硬实力”。以打造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选优配强班子,增强村(社区)党组织动员能力,推动基层党组织聚焦服务民生、提升治理效能。
走好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产生的切身感受与反映的急难愁盼,往往指向最迫切、最现实、最具体的需求痛点。基层治理的效能,最终体现在群众的实际感受上;而群众感受的不断提升,又进一步增强其对治理的认同感,形成良性互动。
掌握民情民意。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扎根一线,构建常态化、立体化的民情摸排体系。通过入户走访、民情信箱、线上平台等多种渠道,系统收集群众在日常生活、矛盾纠纷等方面的急难愁盼,做到情况明、底数清。
精准发力解难。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以及最突出、最聚焦、最紧迫的难点问题,进行科学研判和分类分析,精准施策,推出更多有温度的具体措施,持续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拓宽权益保障渠道,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畅通民主参与渠道。既要主动问需于民,也要虚心问计于民。推动群众参与机制与基层民主建设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基层议事协商制度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自律规范,优化议事协商、民主听证等运行程序,引导群众依法有序参与基层治理。
打造共治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流动性显著增强,社会组织形态日趋多元,社会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新特征。面对这些新变化新挑战,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全链条资源整合体系是首要支撑。充分发挥社会工作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与政法、卫生健康、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的系统联动,推动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联合督办与动态优化机制,实现治理要素的互联互通与高效配置。
推动多方主体参与是关键所在。健全政府、市场等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联络、协调机制,加强互通、互信、互动,通过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基层数字治理平台建设等方式,拓宽多方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
重塑文化赋能的公共精神是基础内核。基层治理的可持续性不仅取决于制度设计与资源配置,更源自具有凝聚力和认同感的社会文化环境。以社区特色文化活动、规范化志愿服务体系等为依托,积极培育和凝聚社会共识,营造互助合作、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湖北省恩施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