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理“绣花功”织就乡村新图景

李琼 刘宇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永安街道炉房村地处江汉平原西缘、九真山南麓,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这里曾经依靠石灰岩等资源开采获得经济效益,但也带来生态破坏、产业空心化等问题。近年来,炉房村坚持党建引领,探索“三三三”工作法,着力破解资源型村落转型难题,让村庄治理从“单一管理”走向“共建共治共享”,有效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三级联动强化治理效能

炉房村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党员争先、干部下沉、群众响应”三级联动机制,推动组织覆盖全域、服务触角延伸到户,逐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格局。

党员争先,示范效应全面释放。通过支部点评、党员互评和群众评议,评选出15名五星级党员,每人联系2~3户重点家庭,带动形成连片帮扶。根据党员特长划分12个责任区,推行卫生整治、治安守护、矛盾调解等责任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

干部下沉,服务触角直达一线。完善“村‘两委’联片―组长联湾―党员联户”制度,村干部坚持每周走访不少于10次,组长每月召开湾组议事会,党员中心户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实现组织力量精准下沉。通过常态化入户走访、屋场会等形式,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点对点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群众响应,自治热情全面激发。将积分制与环境管护、志愿服务、岗位聘用挂钩,在村级服务岗位招聘中优先考虑积分高、表现积极的村民,群众参与度持续高涨。设立医疗保险补助和助学金制度,让群众切实得到实惠。

三队协同拓展服务宽度

炉房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构建“红色物业队、志愿服务队、巾帼文艺队”三支队伍,推动服务触角向纵深延伸。

红色物业,精准服务事事帮忙。依托党员中心户、技术能人、村民志愿者和辖区企业骨干,组建30余人的红色物业服务队,围绕农技推广、维修服务、医疗救护、法律咨询等问题,为群众提供“点单式”服务,累计解决群众诉求780余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常态化、专业化的贴心服务。

志愿服务,人人参与凝聚合力。组建“搭把手”志愿服务队,吸纳70%的常住人口成为注册志愿者,组织环境整治、平安巡防、爱心帮扶等志愿活动70余次。通过积分制管理,群众的责任感、荣誉感不断增强,营造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巾帼文化,润物无声弘扬新风。依托“妇女之家”,打造炉房村“巾帼文艺队”,现有队员12名,常态化开展文艺节目创作和展演。联合楚剧团、民俗表演队和蝶舞艺术团,把“开炉铸钱”等历史典故和九真文化融入文艺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明新风,培育向上向善的乡风民风。

三化结合提升治理水平

炉房村创新推行“项目参与全民化、基层治理精细化、阵地功能多元化”路径,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参与转变,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全民参与,项目管理全程覆盖。建立民生工程“前―中―后”全流程监督机制。开展“低碳(近零碳)社区”试点项目建设,项目涉及招商、文旅、环境治理等多方面。立项前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科学确定建设方案;实施过程中组织施工方与村民代表随时协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完工后召开评估会,村民通过评分表对建设效果打分,作为后续合作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累计完成共评项目12个,节约资金15万元,化解施工矛盾纠纷60余件,群众普遍称赞“项目建得明白、资金用得放心”。

精细治理,机制创新提升质效。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相关制度,建立乡贤理事会、村企联谊会等组织,形成制度完备、责任明确、运行顺畅的治理体系,使村务管理有章可循。

多元服务,阵地功能全面释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科学规划活动空间,建成老年活动中心、舞蹈室、自习室等功能室,实行预约使用、开放共享。各类阵地不仅成为村民议事协商的重要平台,也成为群众文化生活、学习娱乐的温馨家园。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