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乡位于重庆市城口县西部,西与四川省万源市曹家乡接壤,北与白果镇、大竹镇接壤,面积111平方公里,辖6个建制村3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8022人,常住人口3924人,现有党员224名。近年来,沿河乡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机遇,坚持党建引领,把川渝相邻乡镇作为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前沿,携手开展“睦邻共治、融合发展”,打造川渝基层共治示范区。
创新睦邻联动治理路径
加强党建引领。沿河乡坚持党建引领,成立联合党支部,制定《“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规则》《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等规章制度,设立党员先锋岗,建立群众活动室,打造毗邻乡镇、村(社区)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模式,通过共过组织生活、共享党建资源、共商经验案例等,促进经验、信息等交流互动。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联合开展森林防火、环境综合整治、关爱“一老一小”等志愿服务活动。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毗邻地区社会矛盾纠纷多方预防调处化解,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健全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联合处置机制。探索“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工作法,推广沿河乡、左岚乡“群众说事,干部答题”、白果镇“清廉说事处”、大竹镇“背篼派出所”等经验做法,聘请基层治理协调员,定期到矛盾纠纷多发、易发的重点区域开展矛盾纠纷联排联调行动,累计调处土地纠纷、邻里关系等矛盾100余件。
激活自治力量。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联合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组织,协商制定毗邻区域“川渝乡约”村规民约,协同整治陈规陋习,共树文明新风。联合选树“最美家庭”“文明户”“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典型,充分发挥群众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聚焦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开展毗邻地区联席会,有效解决民生问题。
推动产业发展提质互通
搭建商贸互通平台。毗邻地区聚焦特色产业赋能,以搭建商贸互通平台为关键抓手,推动资源共享与产业升级。围绕茶叶、笋竹、食用菌、大竹河红豆腐、肉兔等优势产业,细化种植养殖标准、升级加工工艺,持续延伸产业链,引导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布局。开展茶叶制作技艺、笋竹科学培育等技术交流会,破解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共同推进品牌建设,培育优质品牌。截至目前,已促成四地农产品流通销售超100万元,切实激活区域商贸活力,带动农户增收。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立足绿色和红色资源优势,共同发展区域乡村旅游,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商贸、会展、教育培训等深度融合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联合迎红金科巴渝民宿、左岚花马洞、白果长洞湖、大竹巴王溶洞等特色景区组团发展。深入挖掘红三十三军旧址、红花寺战斗遗址、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研学路线,推动旅游增收60余万元,带动文旅投资增长超300%。
深化技术交流互鉴。建立“交流学习、困难互助、经验共享”常态化协作机制,针对技术攻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搭建跨区域沟通平台,实现问题共解、经验互学。整合毗邻地区专业技术人才、行业骨干等资源,建立分类分级人才库,明确人才专长、服务领域等信息,形成联动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发展格局。创新“三维共育”(联合培训+经验互鉴+合作交流)模式,开展“产业讲堂”、农文旅“微论坛”、“青年茶话”等多样化培育。
推动商会联盟合作共赢
健全合作机制。为推动川渝毗邻地区经济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建立毗邻地区重点企业库,深化“放管服”改革,助企纾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搭建商会联席会议平台,将农牧业、商贸餐饮、电子商务等139家企业吸纳为商会会员,让企业在区域汲取成长养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平台,坚持简报互传、信息互享,推动川渝毗邻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推进联动发展。创新构建“1123”联动发展模式,打造一个川渝毗邻地区商会品牌,培育一批商户文化,发展乡村、公益两项事业,搭建党建引领、诉求响应、矛盾调解三大平台,全方位织密协同发展网络。围绕政策宣传、稳岗就业、企业培训等创新开展“服务月”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助推形成以点带面、以线串片的联动发展格局。
促进商会交流。架起区域企业合作桥梁,组织商会成员互学互访,搭建跨区域沟通交流平台。通过高频次、多维度活动赋能,开展联合考察、技术交流会,围绕产业发展、经营管理等主题,组织企业开展经验分享、实地考察、精准对接,进一步增进企业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发展。一系列举措持续壮大企业“朋友圈”,有效打破地域协作壁垒,推动毗邻地区资源互补、优势聚合,切实将商会间的合作优势转化为经贸合作发展胜势,为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重庆市城口县委社会工作部、城口县沿河乡党委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