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红光乡坚持党建引领,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导向,从组织建设、多方善治、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四个维度发力,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执“强基之笔”筑牢红色堡垒。红光乡把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引领的重要工作,深谋细抓,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制度,制定红光乡党建工作任务清单,涵盖远程教育、驻村干部管理、议事协商等工作。积极实施党群服务阵地升级工程,投入专项资金改造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党员活动室+便民驿站+文化礼堂”多功能矩阵,培育省、市、县级党建示范点。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主题活动,覆盖群众1200余人次。
行“善治之笔”构建共治格局。红光乡推行“清单式”治理模式,解决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滥挂牌问题,撤并各类牌子51块,整合功能性指引牌19块。推行“三问工作法”(入户走访问需求、村民议事说建议、服务热线听民声),建立“民情四合院”议事机制,组建8支党员调解队,通过炕头议事、田间调解化解矛盾纠纷。
顿“产业之笔”激活富民引擎。构建“党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由党支部牵头成立燎动光原旅游有限公司,整合闲置农房打造“画中居”民宿品牌集群。依托嘉荫县民宿行业协会党支部,吸纳汪家大院、荷花渔村等协会成员组建红光乡民宿联盟,促进民宿之间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实现从“同行竞争”向“合作共赢”转变。创新“民宿+”产业链,开发研学游、生态采摘等6类衍生产品,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2.4万元。今年以来,民宿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拉动农特产品销售320余万元,带动当地就业200余人,获评省级示范民宿2家。
运“服务之笔”勾勒治理底色。红光乡积极探索实施“党支部+网格长+党员志愿者”治理模式,将网格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多渠道排查化解矛盾隐患,服务乡村旅游发展,把脉问诊群众需求,解决实际困难,提升服务质效,有效延伸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同时,通过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基层服务阵地,组建党员干部、退役军人、巾帼妇女等志愿服务队,围绕纾难解困、人居环境整治、法律服务等内容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今年以来,帮扶群众500余人次,解决游客诉求50余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0余起。
(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