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左右,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十八里河街道青翠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灯火通明。4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老年舞蹈队踩着节拍排练新舞步,健身区内年轻人挥汗如雨……人们可能想不到这个如今日均服务超500人次的“社区客厅”,半年前还面临着空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半年来的转变源于郑州市创新推行的多方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00余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从使用率不高到天天有活动的转型。
半年前,郑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在一次调研中发现,尽管全市已实现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但约30%的场所利用率有待提高。
“因缺乏专业服务和可持续运营模式,投入大量资源建设的场地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群众需要的服务难进入与场地闲置浪费的矛盾亟待破解。”
为此,郑州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慈善总会出台相关文件,明确鼓励“公益+低偿+市场”运营模式,从准入评估、合作协议、服务标准、监督机制、退出规则到风险防范六个环节作出详细规定。这项举措被列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事项,为政策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政策出台后,各开发区、区县(市)迅速行动,通过摸清居民需求、组织民主协商和项目洽谈,积极引入优质社会力量参与。
效果显而易见,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嵩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社区最热闹的场所:食堂飘出饭菜香,老人们结伴等待开饭;托育教室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心地做游戏……“这里一顿饭只要10块钱,还方便和老邻居聊天。”正在社区食堂用餐的张大爷满意地说。
针对老年人,各党群服务中心引入养老助餐、医疗健康等专业服务;面向儿童,提供托育、教育和兴趣培养;对于中青年,则整合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文体健身资源。郑东新区如意湖街道的党群服务中心让居民在健身区健身可享受市场价30%的优惠,高新区枫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则提供创业孵化服务。这些举措通过“空间共享”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形成集聚效应。居民获得便捷优质服务,专业机构拓展空间,社区增强服务能力,最终达成多方共赢。
郑州市还创新建立基金反哺机制,社区社会组织等机构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良性运营后,自愿将部分盈利注入社区发展治理(慈善)基金,用于公益事业和帮扶特殊群体。目前,全市700余个社区已建立该基金,形成“服务产生效益—效益反馈社区—社区提升服务”的良性循环。市慈善总会通过公开透明的资金监管机制,定期公布使用情况,确保“每笔捐款看得见、查得清”,为可持续参与奠定信任基础。
为坚守公益属性,郑州还构建起多维度监管体系:所有机构需签署协议明确公益服务标准;建立居民评价机制,将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社区监督小组由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及居民代表组成,对服务质量、收费标准、资金使用等全程监督。这种“协议约束+群众评议+全程监管”的模式,既保障了公益初心,又维护了参与积极性。“受益于社区支持,反哺社会是企业责任。”金水区花园路街道位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信花园社区食堂运营企业负责人表示。
如今在郑州,越来越多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正成为传递治理温度、凝聚民心的基层阵地。
(本报通讯员 谢巍 陈瑞果)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