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力量护航“家门口盛会”(微光成炬)

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举办。作为服务保障这场盛会的重要力量之一,上海的志愿者们凭借专业素养与饱满热情,在各个展区为展商与观众搭建起沟通桥梁,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服务精神。

“虽然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服务首日仍然迎来了大挑战。”进博会城市语言志愿者吴峥介绍,“我和其他几位志愿者一方面耐心向展商解答‘首日贴’问题,一方面为展商定位办证中心位置、细致讲解交通路线,让他们不要着急。”

为切实做好进博会专业志愿服务和城市文明志愿服务,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上海市志愿者协会面向全市新兴领域从业人员,招募选拔了168名来自法律、金融、消费品、通讯、能源、汽车、医疗等相关行业并具有技能专长和外语特长的专业志愿者,参与国家展展台讲解、企业展展区接待、多语种翻译、协调服务、涉外法律服务等5类16个细分岗位的志愿服务。

今年是闵行区浦锦街道的蔡晓喆第二次担任进博会志愿者。去年,她负责艺术展区讲解工作,今年则转战贸易对接会开展翻译工作。“两次服务内容很不一样。艺术展区需要提前准备大量资料,熟悉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贸易对接会更注重沟通技巧,要帮助供需双方找到共识,促成合作。”对于两次经历,蔡晓喆感触颇深,“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提升参观者的观展体验,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以专业赋能服务,用温情传递温度。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围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队伍建设目标,建立了涵盖“细分岗位、广泛动员、严格选拔、人岗适配、岗前培训、统筹管理”等六个环节的全链条工作流程,系统推进专业志愿服务。根据志愿者的行业背景、语言能力、个人意愿等维度,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分成9个小组,每组配备组长和副组长;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探索队伍自我管理与高效运行的新模式,努力把进博会专业志愿服务打造成彰显上海志愿服务专业化、国际化的亮丽名片。

“专业的志愿服务,应是‘专业精神’与‘志愿精神’的融合。”在企业展馆长助理位置上承担专业志愿服务的何婷婷看来,志愿者不仅要做“技术的拥有者”,更要做“温度的传递者”;不仅是志愿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文化的连接者。

为进一步擦亮城市文明窗口,以志愿服务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和城市形象提升,上海市聚焦场馆周边的交通枢纽、旅游景点、主要商圈等重点区域,指导相关区和部门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了140余个志愿服务站(岗),统筹开展交通文明引导、游客咨询、秩序维护等保障工作。各服务站(岗)立足实际,丰富服务内容,积极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示体验等文化服务项目,以及涵盖“农、文、旅、商、体、展”等特色服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马思津)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