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服务效能 增强治理韧性(工作实践)

四川省邛崃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增强服务质效,实现服务有温度、响应有速度、共治有力度的基层治理成效。

织密“服务网”,以资源整合夯实体系支撑。坚持党建引领,以网格化管理汇聚资源、集成服务,建立“组织全覆盖、责任成链条、信息快传导、资源强整合”的闭环机制。

组织体系“一网覆盖”。构建“街道党工委—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形成“责任闭环、敏捷响应、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确保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质效。

治理力量“一网汇聚”。探索“专业化补充—梯队化储备—社会化激活”力量汇聚模式,以“双诺双评”机制为依托,推动党员干部常态化入网入格,集聚专业、群团等力量下沉网格,为居民提供“家门口”服务。储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两委”成员后备力量,优化基层工作人员队伍。引导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实现各类力量在网格精准高效协同。

智慧赋能“一网联通”。构建“平台赋能、场景聚力”模式,推动“微网实格”与“智慧蓉城”深度融合,根据上报事件急难程度,形成“网格先处置、枢纽再提级”的事件分级处置机制,提升群众安全感;搭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基层治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连心桥、精治数仓等治理服务类场景17个,推动基层治理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

紧扣“响应环”,以高效回应做优流程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提升群众需求响应速度与质量,确保群众意见“精准收集、快速解决”。

前置“感知环”,精准发现民情。打造“建言为崃”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品牌,建立“1+14+189+25”的“市—镇(街道)—村(社区)—特色征集点”征集网络,搭建“崃建言”线上征集平台,畅通居民诉求和表达渠道,增强基层治理问题感知能力。

高效“处置环”,快速响应民需。建立“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协商机制,根据事项性质、紧急程度与涉及范围,明确各级权责与办理时限,形成“村(社区)主抓、镇(街道)协调、市级抓办”分级响应路径,通过“筛选—分类—办理”机制,实现三级衔接配合、高效联动。

落实“反馈环”,持续汇聚民心。建立“三单管理”制度,协商形成“建议清单”,责任单位制定“任务清单”,引入“市民观察员+专业观察团”监督模式,通过实地走访、列席会议等方式生成“评议清单”,建立“共谋、共建、共评”三位一体机制,确保群众参与和监督贯穿始终,做到治理举措“件件有回响、事事有成效”。

绘好“协同圈”,以多方参与汇聚共治力量。坚持多方共治,探索小区“微治理”、社区“共服务”、社会“大联动”,推动服务在不同场域落地呈现。

小区圈“微治理”,激活互信互助。探索“物业服务企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服务模式,构建街道党工委统筹下的“社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四位一体联合党支部,整合商户、医疗机构等资源,培育“物业服务企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服务团队围绕公共事务、邻里矛盾等开展“定制化”服务150余次。

社区圈“共服务”,汇聚多方主体。聚焦“一老一小”、困难群体等,以“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为依托,建立居民需求、服务资源、设施缺项“三张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推动服务与需求精准对接。以“社区搭台、专业支撑、志愿助力”三维联动服务,开展“小禾苗·益起崃”青少年暑期托管服务,全域布点41个、惠及学生1200人,织就覆盖城乡的公益托管网络。

社会圈“大联动”,做实全域保障。构建“品牌引领、项目驱动、示范带动”联动路径,以“益起崃”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为抓手,建设“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阵地,牵头开展全市性志愿服务活动,惠及居民5.6万余人次。联动市委网信办、市委政法委等部门研究制定针对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等不同群体的社会工作“联新卡”,并提供家庭生活、创新创业等6大类22项服务。

(四川省邛崃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