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16颗紧固件,就有1颗来自镇海。”这句话源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紧固件产业的实力——50多亿元的年工业总产值,让这个“小零件”撑起了“大产业”。近年来,宁波市镇海区紧固件行业协会党委携手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党委,以“红匠领航”为纽带,推动村企共建、资源共享,探索“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共富实践。
自协会党委成立以来,协会构建起“协会党委+村党组织+企业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推动组织融合与发展融合同频共振。通过思路共谋、组织共建与资源共享,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正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我们注重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发展为党员。”协会党委书记徐鲁江介绍,“通过‘红苗计划’和‘青蓝工程’,我们已经培养了超过60名‘红匠’党员企业家和业务骨干。”通过组建“红螺帽”紧固件党员志愿服务队,打造帮助企业切实受益的“移动阵地”,推动“一个产业”带富“一片乡村”。
协会党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行业资源,合力开展帮扶工作,推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村民居住环境。“非常高兴,村里的难题有了着落,也让我们更加有干劲。感谢跟我们结对的所有热心企业。”九龙湖镇西河村党总支书记严忠明表示,路灯改造、休闲健身器材建设等问题,如今在协会会员企业的帮助下,有了更好的解决途径。
“我们摸排了3个村、77家企业,通过定向招工帮助8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徐鲁江表示,协会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建立涵盖本地资源、企业需求、政策支持和劳动力信息的“四张清单”,搭建起精准匹配的共富数据库。村民张大姐现在是一家紧固件企业的员工,她高兴地说:“以前要外出打工,现在走几步路就能到厂里,既能照顾家里,收入也很稳定。”
协会还推动行业头部企业发挥示范作用,有效盘活村里的闲置资产。通过建设集中酸洗中心等项目,实现了土地增值、企业盈利、村集体实力增强和村民增收的多赢局面。2024年,3个联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77%,西河村村集体经济更是实现了大幅快速增长。
协会持续深化“工匠研修室”模式,邀请专家到企业指导,把脉技术堵点、转型难点,连片提升改造区域行业企业,组织建设2000平方米的产品检测服务中心,实现各型零部件“一站式”检测。
“在协会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数字化改造,还成功申报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宁波一家紧固件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让我们小微企业也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目前,九龙湖镇规上企业已全部完成数字化改造,13家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企业入选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协会还与九龙湖镇共同探索“工业+文旅”新模式。“通过村企合作,我们把工业资源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去年吸引游客超过2万人次,周边农家乐和咖啡馆收入增长了30%。”九龙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紧固件文化展厅已成为热门的工业旅游打卡点,为乡村文旅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本报通讯员 李杨奕)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