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融三聚”打造人民城市街区治理新格局

黄淑玲

在城市化进入深度演进的新阶段,超大城市核心区“楼商居”复合空间的治理难题日益凸显。传统条块分割和行政主导的模式,在面对企业、商户、居民、物业、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交织的复杂格局下,呈现出协同不足、资源碎片化和服务不精准等困境。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党建引领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湖北省委打响了“建成支点、谱写新篇”的发令枪,强调武汉要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标杆、走在前。江汉区紧紧围绕市委战略部署,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治理创新作为“双轮驱动”,力求在“三个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

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街道纵贯城市中轴线核心区域,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89万人,坐拥24栋商务楼宇,集聚千余家高端服务业及总部型企业,成为江汉区现代服务业集聚与治理创新的重要承载地。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新华街道作为超大城市核心区的治理示范点,立足“国家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功能定位,依托楼宇、商圈、社区高度叠加的空间形态,努力在街区治理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双向发力,形成了“三融三聚”治理局面。通过党建引领“组织融建、资源融通、服务融汇”的系统设计,新华街道有效破解超大城市空间碎片化、多方主体难以协同的治理难题,构建起可复制、可推广的“楼商居”融合治理新格局。这一探索不仅回应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治理要求,更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破局开新:破解超大城市街区治理困局

在超大城市核心区,商务楼宇、商业街区与居住社区往往呈现出高度耦合、功能叠加的复合格局。这种“楼商居”空间形态,既是经济活力与生活品质融合发展的缩影,也是现代治理的突出挑战。与单一功能区域相比,复合空间集聚企业、商户、居民、物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呈现功能交叉、利益多元、运行节奏差异化等特征,导致治理诉求复杂交织。传统以行政边界为基准、条块分割为特征的治理模式,在应对跨功能、多主体的空间格局时,往往表现出协作效率低、资源利用不足、公共服务供给精准性不强等局限。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已明确要求,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破解空间分割与服务碎片化难题。

新华街道地处核心枢纽,区域兼具商业与居住功能,具有高度复合的空间结构和多方主体共存的格局。然而,治理实践仍面临若干突出问题:一是多方主体分散,组织体系与资源配置层面存在“近而难聚”的困境;二是相邻区块之间资源整合效能不足,亟待优化共享机制;三是居民与企业多层次诉求尚缺乏精准呼应,整体服务质效有待提升;四是行政主导与条块分割的模式缺乏跨界协同与制度创新,制约了基层治理质效。基于此背景,新华街道提出“楼商居融合发展”治理模式,坚定不移地把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引领总部经济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释放数字与循环经济新动能。重点在“江北—精武—循礼”片区试点探索,旨在重构“楼商居”一体化治理格局,全面提升组织协同度、资源汇聚力与服务覆盖面,塑造活力集聚、共享开放、繁荣共生的现代街区新形态。

“三融”聚力:构建楼宇商圈社区治理共同体

新华街道紧扣辖区多方资源集聚的区位优势,依托“楼宇—商圈—社区”三位一体的空间特征,提出“组织融建、资源融通、服务融汇”的“三融”路径,推动治理体系创新、机制优化和场景拓展,逐步形成跨界协同的治理共同体。

“三融”侧重于治理机制的重构,是组织、资源与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实践过程;“三聚”则聚焦于治理成效的显化,是力量、要素与认同的多维聚合成效部分。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制度嵌入、平台整合与场景创新,街道实现了从碎片治理向整体治理、从单向供给向协同共建的系统跃迁,形成“以融促聚、以聚强融”的良性循环。

组织融建:锻造贯通有力的“红色主轴”。新华街道实现34个小区党支部全覆盖,吸纳74名党员担任楼栋党小组长、76户党员中心户挂牌亮相,成为治理的“红色细胞”。同时,将越秀商管物业、重点楼宇企业、商户、社区共建单位及新兴领域党组织纳入协同体系,形成“1+3+N”组织架构,推动党建与治理一体化。制度创新方面,建立“楼商居”联席会议机制,统筹片区党建、治理与经济发展;构建“片—路—楼—店—网格”五长联动机制,推动多方力量协同。通过党建指导团和专业队伍,培育25家非公企业共享阵地。

资源融通:打造开放共享的“资源矩阵”。新华街道注重资源盘活与共享,建设党群阵地矩阵,整合楼宇、商圈与社区闲置空间,推动公共资源“零闲置、全共享”。以越秀、南国等新质楼宇为载体,重塑楼宇价值体系,推动楼宇由企业空间集聚向产业价值共生转变。优化物业资源配置,发展充电桩、社区食堂等增值服务。建立“网格摸排+专班驻点+局长直通”三级响应机制,实现诉求快速响应与精准处置。通过银企对接会、政企座谈会等平台,推动上下游产业联动。盘活8个居民议事厅,吸纳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组建186人“百人缔造团”,形成“点题—解题—破题”的治理闭环,实现群众参与和制度保障的结合。

服务融汇:营造精准普惠的“服务生态”。新华街道推动楼宇理事会与商户联盟对接,打造跨界互补的服务体系。依托17家商户为白领提供托育、消费等服务,推出“美食地图”引流消费,形成产城融合的场景。完善“15分钟生活圈”,推动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优化布局。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通过“物业城市”改革,建立问题销号机制,破解消防、停车等难题。开展新就业群体关爱行动,建设友好楼宇阵地。传承打造新华路精武体育文化、国金天地商圈文化和“碳水”市集文化,持续挖掘“来汉口、逛江汉”消费潜力,推动文商旅体消费融合。依托数字化平台,推动信息共享与联动处置。通过“邻里快闪市集”等公益场景,动员企业与居民能人共同参与,营造开放、互信的社区氛围。

动能共振:激活发展治理双向赋能引擎

新华街道“楼商居”融合治理实践,推动党建引领、多方协同、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形成双向赋能。三年来,累计兑现企业扶持资金1400余万元,推动“亿元楼”和重点楼宇实现党组织、理事会、服务项目和网格长“四个全覆盖”。依托江城基金招商平台优势,加速专精特新企业落地,推动头部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机构纵向聚集,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共打造19个共享阵地,落地20余项民生实事,有效破解空间利用碎片化、服务断裂和协同壁垒等问题。通过百人缔造团、企业居民顾问团等机制,培育19个特色社群和14家企业居民顾问团队,推动企业、商户与居民形成多方共治共同体。通过创新公益模式募集慈善基金15万余元,精准服务就业对接290余人次,惠及青年超5000人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新华街道获得“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武汉市先进慈善基金单位”“武汉市安全生产优秀单位”等荣誉,其所辖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武汉市基层治理好支部”等荣誉。“精武—江北—循礼”社区连片建设完整社区入选湖北省完整社区建设案例。新华街道“楼商居”治理实践,是新时代城市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生动写照,体现了以党建统领“空间—组织—资源—服务”多要素的跨界流动与高效配置。

未来,新华街道将持续深化“空间—组织—资源—服务—平台”相融合的治理架构,在更大范围推广“楼商居”模式,实现兴业强区与宜居惠民的深度耦合。计划释放人才活力,推进产城人协同创新,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胜势;通过24个楼宇“一站式”服务团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近悦远来”的现代服务业生态。新华街道将在建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享的进程中不断贡献新华经验,并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富有借鉴价值的探索实践。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责编:贾缘顺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