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一片仅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着3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占比超四成。常住人口包括74个国家的外籍居民1388人和29个少数民族居民2082名。作为全球小商品贸易的“毛细血管”,这里日均人流量超5000人次,语言障碍、文化隔阂、治理诉求碎片化等问题交织,堪称“社区版联合国”。面对超大型国际化社区治理中普遍存在的治理困境,鸡鸣山社区以党建为纽带,探索“党建引领、多方共治、文化破冰、数字赋能”实践,为超大型国际化社区治理提供了探索实践。
1个社区如何拆解“千条线”?
党建引领织密治理网
“外籍居民办签证要跑市区,商户办税来回折腾”“纠纷调解常因语言不通卡壳”……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回忆,早年间因部门职能分割、服务资源分散,鸡鸣山社区常陷入“看得见管不着”的尴尬境地。数据显示,社区涉外纠纷年均超200起,涉及劳资争议、合同违约、文化冲突等多重矛盾。
为破解以上困境,鸡鸣山社区联动外事、税务、公安等20余家部门,将政务服务“搬进”社区。全国首个社区里的境外人员服务中心应运而生,集成签证预约、法律咨询、税务登记等187项涉外服务事项。
“过去办签证要跑市区,现在下楼就能预约。”叙利亚商人发迪点赞的背后是“多头管理”向“一网通办”的转型。相比以前,外籍居民办事效率提升了70%。
针对治理力量薄弱问题,社区探索成立“国际老娘舅”调解工作室,发挥跨文化沟通优势化解矛盾纠纷;8国志愿者组建“洋打更”巡逻队,用多语广播提醒防火防盗。近三年来,这类组织已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30余起,涉及金额9500万元,涉外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超95%。
从“鸡同鸭讲”到“心意相通”
文化融通打破隐形墙
“刚来时连‘你好’都不会说,买菜都要比划手势”“商户因宗教习俗拒接订单引发冲突”……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曾让社区公共服务屡屡“卡壳”。调查显示,超六成外籍居民因沟通困难减少社交,文化沟通不畅导致的邻里矛盾占比达三成。
鸡鸣山社区打造“家门口的孔子学院”,联合高校开设汉语夜校,11年累计培训外籍居民12万人次。非洲小伙斯迪卡从汉语零基础到流利使用中文,如今已成跨境贸易达人,“语言通了,订单都多了三成!”
文化融合更需情感共鸣。中秋做月饼、端午包粽子、圣诞办派对……年均60余场中外节庆活动,让肯尼亚籍居民约翰读懂了“团圆”的深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计划”带外籍居民学南枣制作、木雕技艺,义乌红糖借此远销中东。
为了让居民有更多交流的交流平台,鸡鸣山社区还打造了“世界咖啡馆”“外语角”等共享空间,提供特色研学游学活动,外籍居民自发组织阿语沙龙、国际足球赛……中外居民在社区内能互动体验多元文化。来自埃及的留学生丹尼在“云”游义乌十大美丽乡村精品线活动中深受震撼:“我看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真实画卷。”
2平方公里如何装下“全球流量”?
数字赋能破解流动难题
外籍居民流动性强导致个人信息更新滞后,传统台账管理效率低下;商户更替频繁引发劳资纠纷隐患;12%的外籍租户因不熟悉政策错过签证续期……在鸡鸣山社区,动态治理成为最大挑战。
2023年8月,鸡鸣山社区开发“掌上国际家园”数字化平台,对接公安出入境数据库实时更新人员信息,政策推送精准度提升至90%。“联合国护照”积分制度将志愿服务与权益兑换挂钩,阿富汗志愿者娜吉斯凭积分优先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感慨:“这本‘护照’让我找到了归属感。”
针对流动人口管理,鸡鸣山社区建立“以房管人”机制,将2850套出租屋纳入智慧管理系统,房东通过APP即可完成外籍租客登记备案。义乌工商学院1.2万名学生纳入“校社共治”数据库,实习就业、安全宣教等信息一键触达。近两年,社区外籍人员常住率提升至82%,涉外劳资纠纷同比下降43%。
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共治实践,鸡鸣山社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3年社区民意调查显示,外籍居民满意度达98.6%,“纠纷不出社区、服务不跨街道”成为新常态。
“超大型社区治理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回答好‘谁来做’‘怎么做’‘如何可持续’三个问题。”社区党委书记说。如今的鸡鸣山社区,叙利亚商人发迪在社区年夜饭上包饺子,伊朗调解员哈米用《论语》化解纠纷,肯尼亚青年约翰直播带货义乌好物……这座“联合国社区”正用温情实践证明:当不同肤色的人们成为“自己人”,“地球村”的治理难题就有了破局之钥。
(浙江省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贾缘顺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