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刚洒向遵义会议会址旁的纪念馆社区,张仙已带着“民情小本本”穿梭在居民楼间:“李大爷,楼道灯修好了吗?电梯用着方便不?”“王姐,租金减免落实没?社区积分能兑生活用品,记得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党委书记张仙,投身社区工作20年来,始终以党建为“根”、服务为“本”,在社区从“管理主导”向“服务优先”转型中探索实干,用接地气的举措让“党建红”成为治理底色,被居民称为“贴心书记”。她先后获评全国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百名优秀主任”“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织密基层服务“一张网”
“基层治理难,难在‘散’与‘乱’,党建就是把大家拧成一股绳的‘纽带’。”这是张仙常挂在嘴边的话。到纪念馆社区后,张仙看着辖区里密集的居民楼、热闹的商铺和散落的红色旧址,心里有了主意——用党建把这些“珍珠”串起来。
在街角,居民王阿姨发现原本墙面斑驳的街道变成了“党员政治生活街”,老党员们正围着商户李姐,帮她梳理红色旅游商品的经营思路。不远处的“红歌台”更热闹,退休教师陈叔领着街坊唱红歌,几名游客听得入迷,还向“红色义站”的志愿者打听附近的红色景点。“以前红色教育在会议室,现在走到了街头巷尾!”张仙笑着说。她推出的“红心党建”体系,精准对接了党员、商户和游客。党员从“被动学”变成“主动干”,商户借红色资源拓展了销路,游客也增强了体验感。如今,王阿姨常说:“走在路上能学党史,有难题找党员,这样的治理,咱心里踏实!”
转型期间,张仙天天泡在社区。白天协调闲置场地改造,晚上挨家挨户征求“服务阵地建在哪、建啥样”的意见;为了拉商户加入“友好商家”,带党员志愿者逐户沟通,帮助设计积分方案,忙到深夜是常事。当“邻里茶话室”建成,见居民在里面喝茶、学手工,她笑着说:“累点没事,大家满意就值。”
筑牢党建育人“主阵地”
纪念馆社区地处遵义会议会址旁,红色文化是得天独厚的“精神富矿”。张仙深知,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基层治理的“精神引擎”。她坚持以红为“源”、以红为“媒”、以红为“魂”,将红色文化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过程,让“红色基因”成为凝聚群众的“向心力”。
社区打造了党员政治生活街、党史文化墙、红色先锋楼栋等10余处党建阵地,覆盖辖区所有楼院和街巷。作为红色义务讲解员,张仙每天都会站在党史文化墙前,向居民和游客讲述“红军收条”“四渡赤水”等革命故事,用身边的红色故事传递信仰力量。2021年以来,她累计开展红色宣讲600余场,吸引众多群众走进“红色课堂”,让党性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
同时,纪念馆社区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特色党建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成立“红色义站”,为游客提供导游、急救、咨询等服务;在“红歌台”常态化举办红歌会,让居民在歌声中重温革命岁月;联合商户成立“红色联盟”,推动商户参与社区公益、帮扶困难群众,实现“党建引领、商户联动、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纪念馆社区获评“全国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荣誉,“红心党建”案例入选共产党员网全国先进典型社区案例。
彰显党建服务“真温度”
“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民有所求,我有所为。”这是张仙的信条,也是社区转型的落脚点。服务形式再变,解群众急难愁盼不变。70多岁的杨大爷身患重病生活困难。社区每月上门送米和油,还帮他申请积分兑换常用药;50多岁的戚女士因肝移植陷入困境,社区第一时间申请2800元临时救助,后续又帮她在“友好商家”找到兼职。
老旧小区改造是居民心头事,社区建立“院落议事会”,逐户征求意见;加装电梯时协调低楼层住户,装充电桩、智慧门禁时盯施工质量。去年夏天,为推进12部电梯加装,张仙与社区工作人员顶着烈日联系相关部门和施工队,连续一周每天仅睡五六个小时,最终解决了资金与审批难题。老人们坐着新电梯下楼,感慨地拉着社区工作者的手说:“再也不用爬楼梯了。”
居民家孩子没人看、邻里闹矛盾,只要一个电话,张仙总能第一时间到场。“打给张书记”“张书记说了管用”成了居民口头禅,而她的“我马上来”“您别着急”,是对居民信任最坚定的回应。有人劝她“别太拼”,她却说:“我选择了社区工作,就得把根扎在群众中间,让转型的实惠落到大家心里。”
20年来,张仙以党建为笔、实干为墨,书写“为民服务”的答卷,在她的带领下,纪念馆社区既是红色文化“传承地”,更是服务转型“示范窗”,她的故事也成为遵义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贾缘顺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