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

健全议事协商机制 焕新基层治理格局

朱张桥 李琼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基层议事协商机制,发动10.6万人次参与议事协商,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网约配送员电动车停车蓄能、高层小区居民晾晒、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等问题,化解矛盾纠纷,逐步构建起群众自主管理、自发参与、自我约束的基层治理格局。

组织引领,筑牢治理基石

武汉市蔡甸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议事协商中的领导作用,健全9个街道党工委,优化48个农村片区党委,落实58个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规范346个村(社区)党组织,组建442个塆组(小区)党支部,选优配强1174名村(居)民小组(楼栋)党小组长,推选3162名党员中心户(邻里长),共商共治让“议事”变“易事”。

中法城黄陵片区党委系牢党建“红纽带”,整合村干部、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物业管家等资源组建8个小组,搭建“周三邻里议事会”平台,及时了解村民搬迁至新小区后的生活状况以及对片区发展的意见建议,通过议事共商、组织共建、资源共享,走出多方共治新路子。

中法城恒大社区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设立“绿洲树下”议事会、打造“家门口”的法治广场,组织居民民主推荐党员中心户、热心居民等担任轮值“会长”,共同建设“环境和美、邻里和谐、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

规则重塑,健全协商机制

蔡甸区探索议事协商机制,构建“1+N”议事矩阵,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议事协商中的领导作用,打造“树下议事会”“荷里议事厅”“法治广场”等特色议事协商平台,严格规范议事协商流程,形成“收集问题、拟定议题、民主协商、公开公示”的闭环体系。通过议事协商,顺利推进口袋公园、幸福食堂、共享球场等小微景观、小微空间、小微设施建设。

大集街道南湖社区构建民意收集“树洞”网格,实现“居民议事”与“数字赋能”效应叠加。通过“有意见 码上提”社情民意收集小程序,居民自主填写事发地所属区域、涉及人员、纠纷类型等信息,随时上报有关诉求;在“幸福南湖”直播间,打破传统社区服务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有效收集群众大事小情。蔡甸街道马号社区开展“意”“议”“行”微网格协商,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及时公示议事主题、时间、地点等内容,有效协调解决小区停车难、私搭乱建、下水道堵塞等难题。居民陈昌跃感慨地说:“‘微网格’聚焦民生所盼,以‘议题’解‘难题’,实现将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资源下沉,凝聚共治力量

蔡甸区坚持以群众为议事协商主体,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汇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收集小区党群服务驿站变学生就餐“午间驿站”、垃圾场变充电桩车棚、闲置空地变共享花园等“金点子”。

蔡甸区人大、政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连心桥”作用,建强用好基层民主实践主阵地,蔡甸街道“荷里议事莲心亭”、奓山街道“荷里议事廊”、张湾街道“树下议事”等接地气的议事协商平台和载体不断涌现,召开议事协商活动百余次。

广泛动员区直单位发挥共建帮扶作用,通过议事协商与结对村(社区)开展共建共享。区园林和林业局依托“凉亭议事会”协商解决中法城汉水社区辖区毁绿种菜问题;区楚剧团通过“周五议事会”为蔡甸街道正街社区影剧院小区解决污水管网维修资金紧缺难题……

引新赋能,导入活力因子

“汉阳大街135号窨井盖破损,隐患大”“莲花湖中学宿舍楼道灯不亮,影响出行”……蔡甸城关地区新就业群体达510余人,蔡甸区依托商圈户外工作者驿站,将其纳入周边社区治理小微网格,积极传递社情民意、预报问题隐患。

网约车司机江强在跑单途中发现九坤翰林苑小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向社区提出优化行车建议,被该小区物业和业委会采纳,有效提升小区出行便捷度。蔡甸区不断畅通群众协商民主渠道,广泛征求新就业群体意见建议,提档升级江城蜂巢、工会驿站、网约车司机之家等30余个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围绕社区、商圈、楼宇打造友好场景。

经验启示:

开展基层治理创新试点,关键在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落脚点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健全议事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议事协商中的领导作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不断畅通群众协商民主渠道,广泛征求新就业群体意见建议,方便其参与议事协商。打造“树下议事会”“荷里议事厅”“法治广场”等特色议事平台,严格规范议事协商流程,群众自主投身家园建设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作者单位分别为湖北省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武汉市蔡甸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