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社区治理“心”故事

走进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状元里社区,一处名为“疏心小站”的温馨空间正成为居民卸下疲惫、倾诉心声的安心角落。这里没有冰冷的“心理”标签,有的只是舒适的布置、专业的放松设备。这正是泉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推进心理健康服务深入基层的缩影。

“我们通过‘六个一’行动(建好一个社区心理疏导服务阵地、完善一个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库、开展一场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发展一支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组建一支心理健康服务志愿队伍、用好一个心理援助热线),着力构建覆盖广泛、便捷可及、专业规范、运行有效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持续提升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泉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泉州市充分盘活社区现有资源,在“党建+”邻里中心、便民服务站等场所,巧妙嵌入“心工坊”“心灵小屋”等各种形式的心理疏导室、心理服务角。通过合理配置咨询区、沙盘工具、生物反馈仪及简易放松设施,形成集疏导、评估、干预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同时,安排辖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心理咨询师轮值驻点,通过错峰延时开放、线上预约等方式,最大限度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确保服务专业化、常态化,真正实现心理服务“零距离”。

在鲤城区金山社区,退休教师王阿姨养成了每周三下午来“邻里心语角”坐坐的习惯:“泡杯茶,和志愿者聊聊天,再做个放松训练,回去接孙子都觉得心情更愉悦了。”这个离家只有几步路的温馨角落,已成为她调节情绪的“心灵加油站”。

服务落地,人才是关键。泉州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卫健委,着力构建市、县两级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库,链接专业机构与公益力量,建立起“基层点单、县级统筹、市级协调”的精准服务机制。洛江区后埭社区响应居民需求,邀请市心理协会专家开展“情绪管理”专题讲座,现场互动踊跃。居民李女士反馈:“专家讲解通俗易懂,传授的放松技巧实用性强,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么专业的指导。”

与此同时,泉州注重本土人才培育,将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纳入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必修课程。截至目前,全市已举办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专题培训班22期,培训社区工作者超3000人次,有效提升社区工作者心理问题识别防范能力,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上百起。“举办这类培训非常必要,不仅帮助我们掌握服务群众的专业技能,还能提升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找到平衡点。”心理健康服务试点社区丰泽区铭湖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黄培纯表示。

在专业力量引领下,一支充满活力的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正迅速发展。“我们广泛动员医务人员、心理教师、专业学生和热心居民加入。”在德化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周老师发挥专业优势,成为社区小有名气的“知心大哥”,他帮助几名因学习压力和社交困扰的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掌握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方法,有效提升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和社交能力。“能用自己的经验帮助邻里,看到他们舒展眉头,我也感到特别充实。”周老师说。健全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这些身边热心人投身科普宣传与心理支持工作的积极性。

凌晨一点,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小陈接到一位年轻妈妈的来电,对方因育儿焦虑难以入眠。经过半小时耐心倾听与专业疏导,其情绪逐步平复。“能成为他们暂时停靠的港湾,我感到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小陈表示。如今,这条热线已成为居民可随时倾诉的“心灵树洞”。

近年来,泉州大力推广12356心理援助热线,保障这条“心桥”全天候畅通。一支专业资质完备、经严格培训的接线员队伍,时刻值守电话一端。

从一方静谧空间到一支专业力量,从一堂赋能课程到一条暖心热线,泉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正以系统思维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完整链条。这项工作如春风化雨,正悄然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效能,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温暖的“心灵港湾”。

(本报通讯员 曾昭嵘)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