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跑偏远路段,渴了没水喝、手机电量告急没处充,现在有了暖‘新’驿站,随时能歇脚充电,我心里感觉特别踏实。”快递员刘嘉送完一单快递,走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街角的红色驿站,接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开水,感慨道。这一幕,正是呼兰区坚持党建引领,织密新兴领域“红网络”、筑牢暖新“桥头堡”的生动缩影。
“组织覆盖是暖‘新’护‘新’的根基,必须把党的旗帜插在新兴领域最前沿。”呼兰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了该区党建工作的思路。
为破解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短板,210余名经验丰富的党建工作指导员化身“红色纽带”,“一对一”为驻点企业提供精准服务,用“月走访、季研判、年考核”的扎实机制,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长岭街道的粮食品企业联合党支部,党建工作指导员周海英协助企业设置“党员先锋岗”,牵头创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党员技术骨干带头攻克粮食品保鲜难题,党员销售先锋跑遍全国拓展市场,带动辖区2800余户农户增收105.7万元,“党建红”结出了“产业实”的硕果。“跟着党员干,心里有底!”农户王大爷算起增收账格外开心。
党建工作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在物流行业同样绽放光彩。黑龙江德源物流有限公司的党员司机们率先扛起“红色运输旗”,把“安全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刻在每一趟运输任务中。“以前紧急调度车辆至少要40分钟,现在15分钟就能响应。”公司负责人耿文萃介绍,党员团队创新的“红色调度法”立了大功——他们牵头优化智能调度算法,建立区域运力储备库,打造“党员牵头+多岗联动”应急机制,让紧急运输效率提升60%。
党组织强不强,带头人是关键。呼兰区实施的“新兴领域党组织带头人培育计划”,让不少企业党支部实现“从弱到强”的蜕变。哈尔滨瑞源矿业装备有限公司党组织在党建工作指导员张赢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党建工作。如今,该公司不仅规范开展“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更打造出“党建+技术攻坚”品牌,企业订单量持续增长,党组织凝聚力在创新增收中不断增强。
如果说党建工作指导员是“纽带”,织出纵横交错的“红网格”,那么遍布城乡的“红色驿站”就是新就业群体的“避风港”。
呼兰区整合“城管便民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将其拓展为新就业群体服务点位,并绘制“红色驿站”点位图。驿站里空调、饮水机、休息椅、充电插座等设施一应俱全,让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累可歇脚。
通过梳理“需求清单”与“供给清单”,驿站精准对接服务资源。呼兰街道文化社区驿站设立“法律角”,邀请“法律明白人”为新就业群体解答劳务纠纷等方面的法律问题,提供矛盾纠纷调解服务;兰河街道驿站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通维权“绿色通道”,为新就业群体畅通维权投诉举报和平等协商渠道,切实维护新就业群体切身利益。最让外卖骑手小张感动的是驿站的“童伴计划”,他满意地说道:“志愿者每天辅导孩子写作业、陪孩子做游戏,我再也不用担心孩子没人管了,跑单路上特别安心。”
暖“新”举措不仅解民忧,更助成长。呼兰区在驿站设立“图书学习角”,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推送政策解读、技能培训等课程。外卖骑手小刘就是受益者之一,他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熟练掌握电商运营知识,“党的关怀带来的不仅是温暖,更是成长的机会。”小刘说道。
如今在呼兰区,从企业车间到运输一线,从红色驿站到田间地头,“党建红”无处不在,暖“新”情时时涌动。这片黑土地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新就业群体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本报通讯员 于敬年 王烁)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