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出新效能 “合”力促治理(微光成炬)

河南省新郑市委社会工作部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体系化建设作为破题之钥,通过机制共建、人才共育、校地合作,探索出一条专业性与广泛性深度融合的基层治理新路。

建机制,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以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常常是‘各唱各的调’,缺乏专业指导,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相对比较单一。”新郑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坦言。

为破解这一难题,新郑市整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队伍资源,搭建交流协作平台,建立多部门协同发力的长效机制,实现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的优势互补。同时,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对全市志愿服务工作者开展“专业赋能强基·志愿服务增效”等培训。

这一机制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合力。以“3·5学雷锋纪念日”和国庆、中秋等重要节点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例,在活动方案设计之初邀请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丰富活动内容,并由市委社会工作部发布活动倡议,各志愿服务队伍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服务活动。

市文物局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胡晓君切实感受到机制创新带来的不同:“在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有力指导和成员单位的常态化联动下,我们的服务从简单的清扫卫生,发展为多方联动的传统文化宣传等特色主题活动。通过运用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和技能,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了质的飞跃。”

强队伍,从“凭热情”到“讲专业”

新郑市紧扣专业化发展方向,坚持“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双管齐下,系统构建结构完善、能力过硬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志愿服务人才体系。在壮大专业队伍方面,全市掀起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考热潮,1030余人踊跃参考,410余人顺利通过,覆盖政法、教育、社区治理等18个领域。

“现在做群众工作光有热情不够,还要有专业方法。作为一名新持证的社区工作者,在小区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及与居民沟通交流过程中,我试着运用‘学会倾听’‘表达同理心’等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开展工作,效果事半功倍。”新建路街道文南社区工作者张琳清感慨道。

以矛盾纠纷调解为例,通过“专业社工+法官+志愿者”联动模式,成功化解多起邻里纠纷。从庄严的审判台走进充满烟火气的社区调解室,新郑市退休法官李玉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市委社会工作部组织的“共学”活动,学习掌握社会工作服务和心理咨询等知识,运用“法律+心理+社会工作服务”的方法,成功化解多起物业服务企业与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既要讲法理,也要通人情。”李玉说,“志愿者在做调解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让矛盾纠纷化解更彻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案结事了。”

新郑市还组建“新郑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志愿服务队”,吸引36名来自高校、法院、医院、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加入,通过系统化的“传帮带”机制,实现“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片区域”的乘数效应。

促合作,从“单向输送”到“双向赋能”

高校教师以志愿者身份深入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仅为基层治理带来系统的理论指导,更注入创新思维与专业方法。新烟街道高千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文杰对此深有感触:“过去我们调解邻里纠纷,主要靠人情、讲经验,现在高校老师教会我们运用‘优势视角’‘危机干预’等专业方法,工作更有章法,效果也更扎实。”

为促进校地资源有机融合,新郑市委社会工作部与中原工学院法学院共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与“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基地”,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基层实践从“简单结合”走向“深度融合”。这一平台不仅成为高校师生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窗口,也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能力提升的“加油站”。

中原工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牛宗岭表示:“我们将理论知识与鲜活实践相结合,这既是对社会服务的贡献,更是对教学科研的反哺。这种深度参与,让我们的研究更‘接地气’,也让专业人才的培养找到最肥沃的土壤。”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合作已从单向的知识输送发展为双向的能力共建。高校教师志愿者为基层治理提供专业督导;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则走进高校课堂,分享一线经验,成为实务教学的“特聘讲师”。这种“双向赋能、互哺共进”的合作机制,既增强基层服务的专业效能,也推动高校教研的实践转型,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本报通讯员 马丽杏 李亚莉)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