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洒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城中街道碧霞社区的院墙上,网格员小陈像往常一样走进水产局宿舍楼进行走访。“这排水管又漏了,现在看着不起眼,但是一到下雨天,楼道里的积水都能漫过脚面。”居民刘大爷指着锈迹斑斑的排水管道,无奈地说道。小陈一边耐心倾听并不时询问,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排水管漏水”“地面破损”等字迹,成了该县“未诉先办”线索库的生动注脚。经社区上报、街道研判后,困扰刘大爷的排水管漏水问题很快被纳入如东县2025年民生实事微整治项目。
社区是民生诉求的“集中站”,也是基层治理短板的“暴露点”。如东县坚持党建引领,将现代治理理念与“和合共生”传统智慧相融,把治理触角延伸至社区,用“未诉先办”破解基层治理中权责不清、被动响应的困局,让基层治理既有“绣花”精细,更有“暖阳”温度。
如东县以“小区书记”为枢纽,构建起“感知—研判—处置—反馈”的闭环机制,把“未诉先办”的理念转化为可落地、可复制的治理实践,让民生问题在“诉”前得到解决。
“感知网”捕捉需求,将问题发现在前,让隐患藏不住。
搭建“‘小区书记’日常巡检—红色议事亭周汇总—街道联席会议月研判”的体系。“小区书记”和网格员化身“民情雷达”,每日巡查小区墙面脱落、设施老化等情况,在与居民交谈中捕捉诉求,将发现的问题记录在小区的民情日志上,打造“未诉先办”线索库。
对于已掌握的民情线索,社区与街道用精准研判主动破题。
社区党组织牵头,每周组织党员、居民、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代表等在小区议事亭开展讨论,围绕物业纠纷、环境整治等民生痛点,居民现场提出诉求,能解决的当场定方案;暂无法解决的,社区记录形成周汇总议题表,问题处理进展及结果通过公告栏、业主群公示。
社区每月将周汇总议题表中未解决的难题上报街道,街道每月通过联席会议集中研判,力求破解社区“想解决却无力解决”的治理难题。明确邻里纠纷等由社区志愿服务队、调解室化解;停车位规划等由街道统筹解决;违章搭建等明确主责部门,落实“30分钟响应、24小时回应”要求。
发现问题是起点,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面对基层治理中的复杂难题,如东县推行“三哨联动”机制,实现高效协同处置。在掘港街道灯塔社区居民漏水纠纷中,社区党总支书记圣炜娟在街道联席会议上启动“疑难工单”红色标签,“民情直通车”平台同步将需求推送至住建、司法部门和物业服务企业。住建部门使用专业仪器,两小时内锁定“管道老化”渗漏源头;司法所依据民法典清晰划分责任边界;物业服务企业同步测算维修费用,三方权责“一哨厘清”。
调解员随后带着“睦邻维修补贴”政策上门,既用《侵权责任认定书》讲清法理,又以“远亲不如近邻”拉近距离,最终促成楼上住户主动配合维修。完工后由“邻里评议团”验收打分,结果直接关联物业服务企业年度考核,形成“施工—监督—评价”的完整闭环。
问题的解决不是终点,而是优化服务的新起点。
如东县建立“办理结果公示+满意度回访”机制,每一件办结的民生事都在小区公示栏公开,“小区书记”每月上门回访,认真听取群众评价。三元社区是新就业群体聚集地,社区先建立户外工作者爱心驿站,回访时了解到“希望有24小时热水”的需求后,又联合银行打造暖“新”驿站,增配饮水机、充电插座等设施,让快递员、外卖骑手有了更温馨的歇脚处。这种“办一件、回头看、接着改”的工作模式,确保服务始终紧跟民心所向。
如东县在“矛盾源头化解”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2024年涉物业纠纷同比下降54.8%,“未诉先办”工单占比从12%跃升至37%。
为民服务没有终点。面对老旧小区改造、宠物扰民、电动车充电安全等共性难题,如东县的探索仍在继续。通过搭建“小区治理资源库”,整合企业、社会组织的专业资源,为小区提供维修、法律、心理服务等“外援”;优化“民情直通车”预警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预判高发问题;推行“部门下沉清单”制度,要求住建、城管、司法等部门每月至少两次进驻小区现场办公,把“办公室”搬到群众家门口,推动治理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
“‘矛盾源头化解’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把‘人民至上’刻进治理细节的理念变革。”如东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未诉先办”机制,让更多“没说出口的需求”被听见,更多“藏在角落的难题”被解决,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本报通讯员 陈永强 缪雨华)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