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负重爬坡”到“轻车快跑”(学思践悟)

侯行辉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感知民情、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深入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及云南省委工作要求,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以党建为引领,通过“轻车”减负与“壮马”赋能双向发力,推动基层治理从“负重爬坡”向“轻车快跑”转型,努力实现基层阵地功能与服务质效“双提升”、干部活力与群众满意度“双跃升”。

靶向“瘦身”

让干部轻装上阵

破解困局,首先要为基层卸下有形的负担。文山州通过靶向“瘦身”,推动基层工作职责清、重点明、效率高。

“摘牌子、清群聊、减证明”。文山州出台“四牌两标识”挂牌规范,向“牌子满墙挂、群聊扎成堆、证明满天飞”的顽疾“开刀”。全州1022个村(社区)迅速行动,摘除“空心牌”“僵尸牌”,清理规范工作群,取消不合理证明事项,把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

“明权责、划跑道、立规矩”。减负不能只减“面子”,更要理清“里子”。文山州按照“依法下放、非准禁入”原则,制定《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重点任务清单》,将7大类20项任务细化为45条刚性措施,为县、乡、村三级划定清晰“跑道”,严禁上级部门随意向基层转嫁职责。同时,通过一线讲、案例讲、讲堂讲、明白人讲等“四讲”,提升村(社区)工作人员能力。现在,村(社区)工作人员的主责主业更聚焦,服务群众的时间也更多了。

“强监督、防反弹、建闭环”。文山州通过建立“三级领导分片蹲点+责任倒查”机制,让各级干部直插一线,现场核查、现场纠偏。同时,畅通州、县党委社会工作部热线“直通桥”,1022个村(社区)可一键反映问题,形成“发现—整改—巩固”的闭环管理。

多元“赋能”

让服务提质增效

在为基层减负的同时,文山州着力推动资源、服务向基层下沉,为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建强“主力军”,让干部有干劲。深化“大岗位制”改革,精简基层工作队伍,推行定职定岗定责定酬的“四定”管理模式。队伍精简了,待遇提升了,服务效率也跃升了,还培育出大批“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干部。为社区工作者建立“三岗十八级”岗位序列,招聘500余名高校毕业生担任基层治理专干,为基层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用好“智慧脑”,让治理更高效。依托“接诉即办”智慧平台,构建“网格上报—部门联动—闭环处置”工作机制,目前,已高效办结群众诉求1.6万件,办结率超过99%。借助“云南政务服务网”和“一部手机办事通”,97%以上的村级事项实现线上办理,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引入“智囊团”,让发展有活力。实施“名誉村长”引智工程,选聘1865名“名誉村长”和513名兼职村“两委”委员,助力农村发展。这支“编外智囊团”化解农村矛盾纠纷400余起,有效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共建“聚力”

让成果全民共享

要想实现“轻车快跑”,必须凝聚多方合力。文山州以党建为“圆心”,画出最大“同心圆”,释放出基层治理的“乘数效应”。

让党建“领着跑”。发挥文山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和社会工作州级党群部门协同机制作用,织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网络,破解工作落实“肠梗阻”问题。

让群众“一起跑”。文山州探索建立“村级共建理事会”,推动服务需求从基础建设向产业发展突破、治理效能与民生福祉协同并进。培育“平安志愿者”“七乡好商量”“永通大妈”等一批群众积极参与的基层治理品牌,通过村民议事会、居民协商会,让群众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

让部门“协同跑”。文山州全面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同时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模式。今年以来,全州乡镇(街道)“吹哨”700余次,办结率超90%,有效破解“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

(作者系中共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州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