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装上阵 把服务落到实处(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开展摘牌减负行动,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项清单,建立基层事务准入监管平台,整合资源培育基层治理力量……湖北省荆门市持续“为车减负、为马赋能”,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让基层工作人员轻装上阵,把服务落到实处。

权责统一 事权匹配 人事相宜

部门随意把工作下沉变为牌子下沉,村级组织牌子越挂越多,履职范围越来越广,相应的考核和材料报送越来越多……这些现象一度导致村干部负担过重。

对此,荆门市在村(社区)开展摘牌减负行动,将不同职能部门层层摊派到村级组织的工作退回,摘除加挂在村级组织的不合理牌子,只保留村级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牌子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标识。

荆门市掇刀区白庙街道七一桥社区党总支书记严云峰介绍,摘除原本挂有的“大气污染防治巡查点”“文明交通劝导点”等牌子后,工作压力明显减轻。

摘牌是为村(社区)“减负”的第一步,牌子背后的一系列工作事项是减负的核心。

对此,荆门市按照“权责统一、事权匹配、人事相宜”原则,厘清职能部门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及边界,建立村级组织依法履职工作事项清单、村级组织依法协助工作事项清单和负面清单“三张清单”。将村级组织工作事项精简规范为应该履职的工作事项12项、应该履职但需部门赋能的工作事项24项和不应由村级组织承担事项15项,明确村级组织应该做什么、配合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进一步为基层减负。

“示范创建工作减少了,部门考核减少了,现在负担轻很多。”东宝区泉口街道浏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苏玉梅感慨道。浏河社区地处荆门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4万余人,过去社区工作者疲于应付,履职事项精简后,有了更多精力为居民办实事。

自今年5月起,荆门市依托“城市大脑”智慧社区系统,探索建立基层事务准入监管平台,实行线上准入。职能部门下派任务,需通过平台发起,平台审批通过后,再由乡镇(街道)派发给相关的村(社区)。属协助事项的,在平台发起时,需明确职能部门做什么,需要村(社区)做什么,部门提供哪些支持,否则直接退回;对于一些不应由村(社区)承担的事项,平台审批时直接否决。

“通过建立准入制度,用信息化手段对基层工作事项安装‘防火墙’,解决基层事务过多过滥的问题。”荆门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运行以来,审批基层事务130项,其中通过100项、退回25项、否决5项。

党建引领 为“车”减负 为“马”赋能

为推动资源和力量下沉基层,荆门市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将31个市直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增强跨部门统筹协同,制定《新时代党建引领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具体

任务清单》。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聚焦群众共性诉求,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户外劳动者服务驿站建设、“三无”小区物业服务、“一老一幼”群体关爱服务等13个问题纳入2024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计划。

荆门市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基层治理,在全市866个网格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构建起“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架构,实现“组织吹哨,一呼百应”的凝聚效应,将1200余个社会组织、2.1万余名志愿者动员起来,共同投身基层治理。

今年夏天,荆门市近百家企业(商户)纷纷加入“送清凉”队伍,不少临街企业(商户)自发购买冰箱、冰桶,在门口或路边设置“爱心冰箱”,内有冰镇矿泉水,供户外工作者免费取用。

“吴哥,梁记粥铺三个点位需要补水,每个点位8箱矿泉水。”8月20日下午,在东宝区龙泉街道北门社区辖区经营商家永兴茶庄的“共享清凉”纳凉点,“爱心冰箱”发起人、茶庄经理刘华平叮嘱一同在搬水的市汉江商会会员吴家富。刘华平除了在自家门店设立公益凉茶摊,还积极推动在全市投放“爱心冰箱”,扩大服务范围。吴家富每天都会开着自家的皮卡车免费为“爱心冰箱”补充矿泉水。

在向外借力的同时,荆门市还注重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

“今年成立了荆门市首家社区治理学院,聚焦基层治理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教授进社区’‘书记进讲堂’等形式,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专业系统培训1400人次。”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余大庆介绍,荆门市还选树培育市级“社区名书记”,将通过实施“头雁竞出、强雁赋能、领雁齐飞”三个专项计划,持续提升社区带头人能力素质。

(本报通讯员 庞芙蓉)

(责编:王子锋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