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大力推进“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初步形成具有蚌埠特色的“一核两翼”系统性、立体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
构建“一组一会”基层治理核心体系
织牢“组”“会”体系。在农村和城市分别以自然村庄和社区网格或住宅小区为单位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分别配套由村(居)民民主推选产生的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全市910个建制村和227个城市社区,分别设置3950个自然村庄党支部、1187个小区(网格)党支部,推选建立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
建强“组”“会”力量。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发挥本土新乡贤、五老人员、银发团体作用,安排4200余名在村(社区)“两委”班子中的党员担任自然村庄、住宅小区(社区网格)党支部书记,吸纳在职党员、党员村(居)民代表、退役军人等为党组织成员,理事会长(议事会长)均由党组织负责人兼任。
搭建“组”“会”阵地。利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员之家、村(市)民广场、小区议事角等,搭建6500余个“一组一会”活动场所,建成980余个“百姓评理说事点”,引导党员带领群众积极参与基层事务管理。
发挥“组”“会”作用。推动“一组一会”成员与社区工作者、党员群众志愿者、物业服务企业员工成立网格巡访队伍,健全“三必访六必到六必报”网格巡访机制,推行“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实时报”制度,建立问题“收集—交办—处理—反馈—评议”链条,实现项目化管理、闭环式推进。
靠前化解矛盾,
打造以“一站式”矛调中心为支撑的“法治之翼”
整合资源力量,变“多头办”为“一站办”。市委书记领衔督办“一站式”解纷体系,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全市9个县区78个乡镇(街道)建成集调解、信访、仲裁、诉讼、法律援助、困难帮扶、司法救助、心理疏导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平台,实现法院、仲裁、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派员入驻,县(区)直部门按矛盾纠纷情况阶段性入驻,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专业调解等组织全量入驻,吸收公证、司法鉴定、评估、公益服务等资源力量按需入驻。
坚持需求导向,变“被动办”为“主动办”。全市共建成“村居微法庭”1134个,推动法院审判力量下沉、审判法庭下移、诉讼服务下倾,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得到有效化解。推广矛盾纠纷“四个当天”高效办结模式,全市当天受理、当天交办、当天办理率达95%以上,办结当天回访率达85%以上。推行调解员网格调解、村干部再次调解、村党组织书记牵头调解、包村干部包案调解的“四步调解”工作法,化解成功率99.2%,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强化科技赋能,变“线下办”为“线上办”。升级矛盾纠纷调解信息平台,上线微信小程序,集成在线咨询、在线评估、在线分流、在线调解、在线确认和跟踪问效等功能,实现“受理登记、交办督办、综合调处、回访评价”全流程线上管理,承办人员在线完成审批流转程序、群众实时了解办理进度,信访事项平均办理周期9.8天,同比缩短4.9天。
聚焦民呼我应,
打造便捷高效为民“服务之翼”
建强为民服务阵地。在7个社区试点建设“开放共享大厅”,实现活动场所共享、居民议事共商、服务群众零距离。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建成232个“党群驿站·淮畔新港湾”,为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提供各类服务28万余人次。推广“十二个一点”服务标准,推动社区工作者用心用情办好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社区打造成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阵地。
健全为民服务机制。推行“开放式办公、一门式受理、一口清导办、全科式服务”工作模式,对收集到的社情民意,按照“一周一碰头、一月一盘点”方式进行梳理汇总、分析研判,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办理结果对外公示并接受群众评议,把群众满意作为事项办理的目标,全市227个社区月均解决清单事项4000余件,首次办理群众满意度在90%以上。探索建立“三事分流”办事模式,即村(居)“两委”负责“大家事”,专职理事长承担“身边事”,村(居)民自主负责“家务事”,做到自家事自己干、身边事公平办、大家事谈着办,群众需求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
拓展为民服务方式。以“积分+志愿服务”为牵引,推广积分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互助养老新路径。在新就业群体中成立志愿服务队200余个,设立党员示范岗(责任区)593个,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婚恋交友等活动1895次,帮助解决群众反映诉求947次。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有效融合,36个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助梦启航”,接送考生5000余人次;设立爱心驿站315个,组织“送清凉”慰问353场次、健康知识宣传369场次,受益群众达32600余人;完成两批共30个志愿服务组织助力基层社会治理项目对接,重点打造邻里和睦、关系融洽、互帮互助的具有人情味的社区,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率。
(安徽省蚌埠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