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林业大学社区作为典型的高校家属社区,长期面临楼宇老旧、公共空间杂乱、居民参与不足等问题。自2023年起,林业大学社区以“林家有我、美美与共”党建品牌为引领,连续开展“最美楼门栋”评选活动。该项目通过民主协商、文化改造、成果展示等环节,不仅扮靓了社区“面子”,更夯实了居民自治“里子”,成为社区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缘起:社区治理难题亟须破解
林业大学社区居委会通过深入调研和居民意见收集,梳理出当前社区面临的五大治理难题:
第一,基础设施老化问题突出。社区内多数楼宇建成年代久远,其中部分建筑使用年限已超过60年。楼门栋的楼梯扶手松动、门窗变形、墙面剥落等问题普遍存在。由于公共维修基金有限,社区需优先用于房屋漏雨、管道维修等紧急项目,导致日常维护资金严重不足。这不仅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也降低了小区的整体宜居性。
第二,楼道堆物整治难度大。调查发现,多数楼道存在杂物堆放现象,主要包括废旧家具、纸箱、自行车等物品。这些杂物不仅占用公共空间,更严重堵塞消防通道,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虽然社区多次开展清理楼道行动,但居民碍于情面不愿指出问题,导致整治效果难以持续。部分居民对物业服务企业工作人员的劝阻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引发矛盾纠纷。
第三,邻里关系疏离冷漠。社区工作者人员走访了解到,不少居民表示与同楼邻居不熟悉或完全不认识。这种邻里关系的冷漠导致社区互助氛围缺失,噪音纠纷等矛盾频发。更值得关注的是,居民普遍反映缺乏社区归属感,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第四,居民与社区治理意愿有待激发。从日常活动观察来看,中青年群体参与社区事务的比例明显偏低,志愿服务和文体团队主要依靠退休人员支撑。这种参与结构的不平衡,制约了社区活力的提升和创新治理的开展。
第五,物业服务有待提高。物业费收缴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居民以服务质量为由拒绝缴纳物业费,而资金短缺又导致物业服务企业难以提升服务水平,形成“服务差—缴费低—服务更差”的困境。这一状况直接影响了社区基础服务的质量,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破题:四步走打造“最美楼门栋”
第一步议事协商:居民共议“美”的标准。活动筹备阶段,社区“两委”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召开多场议事协商会,广泛吸纳居民代表、党员骨干、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等各方意见。经过充分讨论,社区确立了以环境整洁度、文化特色性、邻里和谐度为核心的三大评选指标体系,并细化为楼门志愿者数量、公共区域整洁度等可量化指标,确保“最美楼门栋”评选工作科学规范。这一过程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步民主评选:楼门焕新“美美与共”。在民主评选阶段,社区采用“自主申报+实地考评”的参与式治理模式,12个楼门栋经过为期两周的公开角逐。由楼门组长、社区工作者和物业服务企业代表组成的评审团,从环境整治、文化营造、邻里关系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最终评选出4个具有示范效应的“最美楼门栋”。评选结果将作为后续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第三步文化上墙:小楼门变身“精神家园”。在改造实施环节,社区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开展“文化上墙”工程。通过系统整合居民活动影像、传统家风家训、党史学习教育等内容,结合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社区治理重点,打造出兼具文化展示、教育宣传功能的特色空间。获评“最美楼门栋”的4栋楼经过专业设计改造,既提升了环境品质,又强化了文化内涵,成为文明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
第四步合影定格:幸福家园“美”入人心。活动收官阶段,社区开展集体合影留念活动。通过影像记录这一形式,有效增进了邻里互动。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楼门的环境品质和邻里关系直接影响社区整体发展水平,活动成功促进了邻里关系改善,为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示范样本。
成效:以“小楼门”解锁社区治理新密码
公共空间品质显著提升。林业大学社区“最美楼门栋”评选活动通过多维度改造策略,实现了社区公共空间的整体提质升级。在重点整治长期存在的楼道堆物、卫生死角等环境治理难题后,该项目同步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打造出安全、舒适、美观的公共活动空间,为社区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空间品质的提升不仅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更重塑了社区整体形象。
社区文化价值深度挖掘。该项目创新实施“文化上墙”工程,将家风家训、社区历史、志愿服务等元素有机融入公共空间。此外,活动通过艺术化的呈现方式,使楼道空间实现了从物理通道到文化载体的转变,成为传播社区文明、促进邻里交流的重要平台。这种“空间+文化”的融合模式,既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也为社区文化建设探索了新路径。
居民自治机制创新完善。该项目构建了完整的居民自治实践链条,通过组建楼门自治小组、培育社区带头人等方式,建立起“协商—决策—执行—监督”的自治闭环。而居民在参与改造全过程实践中,逐步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的转变,公共事务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展现出日益增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多方共治格局初步形成。在该项目中,林业大学社区创新性地构建了“党建引领、多方协同、文化赋能”的治理模式,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在治理主体上,由单一行政主导转向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在治理方式上,由被动管理转向主动自治;在治理成效上,由单纯环境整治转向综合价值提升。这种协同治理实践不仅解决了当前问题,更建立了长效机制,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展望未来,林业大学社区将持续深化“楼门文化”品牌建设,将成功经验推广至更广泛的治理领域,通过微观层面的创新实践,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刘海静 范朝阳)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