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聚焦江东搬迁安置小区管理难题,从强化党建引领、优化服务供给、深化居民参与上精准发力,探索出一条搬迁安置小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以前楼层路灯总出故障,多亏居民议事会和社区党组织,没几天就换好了!”江东搬迁安置小区居民范茂香说。
灌阳县在搬迁安置小区建立之初,搭建“乡镇党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架构,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为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在小区党支部推动下搭建居民议事平台,由楼长牵头成立居民议事会,小区每月定期组织召开议事会。楼长们化身“民情收集员”,深入楼栋摸排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议事会上集中商讨解决方案。对能现场协调解决的事项,当场解决;需上级支持解决的复杂问题,通过社区“两委”梳理汇总后及时上报乡镇党委。居民议事会运行以来,累计收集群众反映问题176件,其中小区自主解决83件,通过上级协调推动解决90件。
“刚开始搬进来的时候,与这里的工作人员不熟,对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不强,遇到问题还习惯性往原居住地跑,来来回回耽误不少时间,有了居民议事厅,我们反映问题方便多了,问题也能及时解决。”江东搬迁安置小区居民杨胜银说。
此外,灌阳县还建立搬迁安置小区治理县级统筹协调机制。县委社会工作部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推动住建、民政等部门定期组织联商会,研究解决问题、强化工作统筹,形成“问题收集—分类研判—分级办理—跟踪反馈”的全链条工作闭环,让小区“议”出的问题和需求,得到回应和解决。
同时,积极推行“农事城办”服务模式,在搬迁安置点设立“农事城办”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卫生健康、就业社保、综合治理等12大类45项服务事项,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
“被评为‘最美家庭’那天,邻居们都来祝贺,我家孩子可骄傲了,说以后要叫上小伙伴一起参与小区义务劳动!”“最美家庭”代表侯光爱分享道。
这是灌阳县深化居民参与、培育共建共享新风的一个缩影。居住在这里的搬迁群众大多来自农村,搬入新家园后仍保留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小区里乱堆乱放、楼道杂物堆积等问题较为突出,不仅影响环境,还容易引发邻里矛盾。为此,灌阳县以“整治环境、和睦邻里”为重点,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单元”评选。通过实地走访察实情、入户调研听民声、座谈交流汇民意等方式,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科学制定评选方案,明确将“保持家庭及楼道环境卫生、无乱堆乱放现象”“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等志愿服务”“互相帮助,团结邻里”等纳入评选标准。成立由社区工作者、楼长、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等组成的评选小组,逐户检查卫生情况、询问邻里关系,经实地核查、公示监督后确定表彰对象,实现居民全过程参与、全链条监督。目前,已评选出“最美家庭”15户、“最美单元”3个。
“自从评选活动开展后,小区乱堆乱放现象明显减少,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动清理门前杂物,还带动邻居一起参与环境整治。”江东搬迁安置小区所在的城东社区党总支书记周运强说。
常态“评”,也大力“宣”,释放榜样力量。灌阳县精心打造“最美邻里”宣传长廊,每月公示社区好人好事,并对致富之家、育才之家、孝善之家、文明之家、和睦之家五类“最美家庭”进行展示和走访慰问。如今,居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活动越来越多,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了。
(本报通讯员 王芳芳 周林波)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