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我家电火箱不通电能修吗?”“您登记下,半小时准修好。”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的“雷锋月”文明集市上,居民刚走近,志愿者曹友来就熟练地递上维修单。这样的便民场景,正是青阳县以项目化推动志愿服务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青阳县委社会工作部通过项目化运作,让志愿服务从“自发零散”走向“规范长效”,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项目化设计搭建服务“四梁八柱”
过去,青阳县的志愿服务常面临活动零散、统筹困难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3月,青阳县委社会工作部主动破局,发布19个志愿服务项目,由11家社会组织承接并签订合作协议,志愿服务转向项目化运作。
“把志愿服务做出实效,关键是建框架、明标准、强统筹。”青阳县委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科科长朱义峰表示。
在项目实施阶段,青阳县委社会工作部加强全流程指导,前期围绕需求搭框架、中期跟踪进度保执行、后期复盘数据优服务,确保项目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落地见效。以青阳县三献志愿者协会为例,其承接的“学雷锋主题月”通过项目化设计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文明集市”活动通过“社区搭台、志愿者摆摊、群众赶集”的方式,整合政策宣传、义务理发、健康义诊等12类服务;同步开展的子项目包括“景区清白行动”“敬老院暖心服务”等,均按前期制定的服务清单执行。
“过去搞活动愁流程、愁统筹,现在县委社会工作部把项目框架搭建好,我们可以聚焦服务本身。”青阳县三献志愿者协会会长詹琪的感慨,道出了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的转型之变。通过项目化设计,青阳县让每一项服务都有支撑、有规范、有实效,真正实现了从“做活动”到“建体系”的转变。
专业化赋能筑牢人才“支撑底座”
项目化服务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坚实支撑。青阳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能力提升纳入项目体系,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把培训做成标准化项目,才能保证效果可持续。”青阳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底启动的第三届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班,由青阳县向日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80名学员全程参与系统化培训,邀请高级社会工作师线下授课,内容涵盖个案工作技巧等实用知识,同时建立线上答疑群实时响应学员疑问,累计解答考点咨询100余次。这种目标明确、流程清晰、保障到位的项目化培训,获得学员好评。
从过去的“零散自学”到如今的“系统培训”,青阳县通过聚焦实战需求设定培育目标、以标准化流程规范培训实施、用全周期管理强化过程质效,让人才培育从“零散化”走向“体系化”。这一转变,不仅为志愿服务储备了大量人才,更是青阳县通过项目化培训提升工作人员水平、以制度化服务助力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制度化评估激活长效“运转齿轮”
项目化服务要持续高效运转,长效评估机制是重要的“校准器”。青阳县以制度化评估为抓手,建立了“量化+质性”的评估体系,从实际覆盖人数、服务对象反馈评价、资金规范使用情况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翻开青阳县三献志愿者协会提交的“学雷锋主题月”项目报告,不仅有“文明集市”服务100余人次等精准数据,还有活动现场照片等佐证材料,展现了项目化服务的落地实效。青阳县向日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培训服务项目报告从课程设计、学员到课率、再到整个实施流程,每一项指标都清晰可查,完整呈现了项目化执行的专业化路径。
如今,青阳县通过统筹规划、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将志愿服务拆解为可执行、可评估的具体项目,以规范流程和专业标准推动服务落地,形成“项目化设计—专业化执行—制度化评估”的完整链条。正如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在项目总结会上所说:“志愿服务项目化将零散力量凝聚成持续运转的服务链条,不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更让群众的幸福感触手可及。”
(本报通讯员 陈冉)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