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络贯通 “会”聚共赢(行业协会商会在行动)

——鹰潭市浙江商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商事纠纷调解的创新实践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年百佳商会调解典型案例”中,鹰潭市浙江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同业竞争纠纷案”荣获全国第10名,成为江西省唯一跻身榜单前十的调解案例。这份殊荣背后,是鹰潭市浙江商会用23年写就的治理答卷:商会会员企业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二,培育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年均调解纠纷超百起……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党建引领下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民营经济领域的创新实践。

走进鹰潭市浙江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党建引领聚合力 法治护航促发展”的标语映入眼帘。这里既是化解矛盾的重要阵地,也是法治教育的实践课堂。“我们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正人,积极开展调解工作,涉企纠纷调解成功率为91.3%,实现商人纠纷商会解。”鹰潭市浙江商会党委书记陈晓东表示,“这份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商会坚持‘加强党建是商会履职第一要务’的理念,创造性地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商会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商事纠纷调解的创新路径。”

商会党委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通过“三会一课”、主题教育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会员企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今年商会党组织正式升格为党委,为商会深度参与基层治理、高效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在党委领导下,商会构建了以会长为主任、知名律师组成的调解团队,负责日常纠纷调解,推动形成了“源头预防、平台共建、闭环化解”的协同治理新格局和“法治教育—纠纷预警—多元调解—后续跟进”的全链条闭环式服务机制。

在此基础上,商会党委积极探索“党建+服务”创新模式,以党建链串起治理链和服务链。通过与法院、人社、仲裁等7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创新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1+7”联动调解体系。今年年初,鹰潭市某铜加工企业因技术骨干集体跳槽,面临停产危机。在党委领导下,商会迅速启动“调解委员会+仲裁+法院”联动机制,促使双方在7天内达成和解,在确保企业核心技术不外流的同时,推动行业建立人才流动自律公约。“只要法、理、情同步,纠纷就可以迎刃而解。”商会调解员郑华说。

商会在开展调解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打造特色品牌。在鹰潭白鹤湖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总投资6.5亿元的贵溪(白鹤湖)农业生态科技园近日重启。这个曾经因厂房空置引发租金纠纷的省重点项目,在商会的“三法调解”模式下焕发新生。第一法,法理先行,厘清投资协议权责;第二法,情理共融,组织政企实地考察空置厂房,共商招商对策;第三法,利益引导,创新“租金减免+招商奖励”方案,最终盘活3.2万平方米闲置厂房,吸纳5家浙江企业入驻并形成产业集群。

此外,商会还强化协作,从单点调解到行业护航拓展。鉴于铜加工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商会不仅成功调解了两家企业之间的价格战,还在党组织领导下,推动建立了行业技术共享平台,制定了铜制品20项团体标准,推动100家企业组成创新联合体。

“商会调解工作的价值体现在其对行业生态的修复和重塑。”鹰潭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商会正在将调解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编制了涵盖32个行业领域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指南,建立了“一企一档”的法律体检制度,开发了矛盾纠纷预警指数模型。这正是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服务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

“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商会长廊上悬挂的“四千”精神格外醒目。这不仅是浙商精神的写照,更融入生动的调解实践。为调解一起跨省合同纠纷,商会团队3天辗转4市,最终以诚意促成和解;为制定行业标准,专家组成员连续30天蹲点企业调研……在这些工作中,党员骨干总是冲在最前线,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将以全国前十为新起点,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力争三年内培育10个可复制推广的调解品牌。”鹰潭市浙江商会会长王晓帅谈及未来的工作信心满满。

从“化解纠纷”到“护航产业”,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治理”,鹰潭市浙江商会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实际行动彰显了行业商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责任担当。

(本报通讯员 易长青 邱燕平)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