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微”破题 用实招答卷(工作实践)

张华伟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坚持“小切口”破题和精细化治理,通过织密“微网格”、办好“微实事”、开办“微课堂”,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织密“微网格”,破解治理力量分散难题。创新“小分格”治理模式,将全区37个社区,以平均0.5平方公里、5000人或2500间(套)房屋为标准,精细划分为272个“小分格”,把支部建在分格上,实现格内统一领导、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努力把“基层末梢”变“治理前哨”,以精细化治理破解超大城市社区管理粗放化、“小马拉大车”等问题。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推动社区“小分格”、公安警格、政法综合网格“三格合一”,统筹3596名公共服务人员下沉“小分格”。依托“小分格”党支部力量,推动建设85个“十户联防”小组和653个“最小应急单元”,创新“警网楼”联动治理、“六联”治安防控模式,形成公共安全治理的强大合力。建立“分格发令,部门执行”机制,出台217项网格巡纠事项清单,制定功能组事项清单48条,强化条块联动,每天巡网入格、就近办理,实现90%以上治理事件在“格”内解决,平均处置时长缩短62%。推动群众诉求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心理服务等群众家门口的“500米服务圈”“三圈入格”,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小分格+”机制,让更多资源下沉基层。2024年以来,帮扶42家企业获工业稳增长补贴1800余万元。

办好“微实事”,破解服务供需错配难题。群众需求清单化。通过“小区事·居民议”等活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依托“线上+线下”“建议箱+议事会”等渠道,将群众关注度高、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列入“民生微实事”项目,推动“民生微实事”资金投向群众需求最迫切的领域。打造“党群理事会”“幸福大家谈”等议事平台,收集群众诉求,通过议事平台逐个解决,今年协商解决热点问题1626个,80%的邻里纠纷通过自治组织调解。项目实施标准化。建立9类正面清单(如适老化改造等)和4类负面清单(如景观工程改造等)制度,完善项目征集、评审、实施及监管细则,加强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确保流程透明、权责清晰,把“民生微实事”资金用在刀刃上。2024年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高质量完成适老化改造、非遗文化传承、幼儿托育等16个方面项目982个,群众满意度达98.7%。服务效果可视化。统筹利用400处闲置场地,通过社会化运营、“一室多用”等方式,打造“长者食堂”“邻里茶室”等活动阵地,让小阵地发挥大功能。推进“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打造的“V爱之家”心理服务品牌获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活力积分+爱心超市”等志愿服务获得群众点赞,“幸福菜园”项目获深圳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

开设“微课堂”,破解治理能力不足难题。头雁提能。实施“追光先锋营”培养计划,设立“先锋书记工作室”,通过“活力小区书记说”擂台赛,促进互学互促,全区37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化身“社区运营官”,与居民群策群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社气”“社品”。骨干培能。打造“社会工作学堂”,设置信访工作法治化、基层治理、矛盾纠纷调解、新兴领域党建等八大课程板块,以小案例教学推动基层善治。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培训65期,举办“学堂连万家”等共学互促活动400余场,覆盖基层工作人员1.9万人次。居民增能。挖掘547名小区内退休教师、技能达人等建立“社区能人库”,依托社区能人打造“居民教、居民学”互助型“近邻课堂”,组织开展亲子教育、琴棋书画、缝补编织等实用课程251场,惠及4000余人次,形成“能者施教、学者反哺”的互助生态。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