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木卓镇墨黑村汪家村民组一盏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齐刷刷地亮起来,照亮了夜色中村民出行的路。
“以前在外面做工程,去年回到村里搞养殖,顾家赚钱两不误。有了这些路灯,大家晚上出行更加安全、方便,力所能及为乡亲们做点事情,也是我返乡创业的初心。”村民汪武宣返乡创业后,在墨黑村党总支的引领下,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今年出资10万余元,帮助汪家村民组安装路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汪武宣是镇雄县探索“家门口”创业就业助力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目前,像他这样返乡后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新乡贤在镇雄县还有很多。
镇雄县是云南省的劳务输出大县,常年跨省务工人员达40余万人,大批量的青壮年外出,导致乡村“空心化”现象普遍,给基层治理带来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镇雄县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探索“家门口”就业创业,促进“劳务经济”向“归雁经济”转变。
走进位于镇雄县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的云南助嘉科技有限公司,“哒哒哒”的缝纫机声音不绝于耳,几十台缝纫机飞快转动着,工人们分工明确,裁剪、缝合、打包……整个车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镇雄人口多,招商引资政策好,各项服务很到位,所以选择到这里办厂。目前车间有300余名员工,三楼扩产后用工需求达800人左右。”公司负责人介绍道。
镇雄县抢抓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机遇,依托20万在外务工的纺织、五金行业人力资源优势,大抓园区经济,推动实现从过去外出打工的“人随厂走”逐步向集体返乡的“厂伴人迁”进行转变。目前,镇雄县入园企业已达100余家,解决就业5000余人,园区项目全面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
眼下,镇雄县8万多亩辣椒进入采摘期。在尖山乡辣椒基地,绿油油、红彤彤的辣椒挂满枝头,每天有200多名椒农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摘、销售、加工,现场一片热“辣”景象。
“自从有了辣椒基地,我就打消了外出务工的念头,一个月20多天,每天能赚150元左右,不仅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可以陪娃娃读书,这笔账确实很划算。”谈及在辣椒基地的这份工作,尖山村村民罗维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镇雄县建立县委统一领导,组织、财政等部门统筹推进,镇村两级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压实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责任。研究出台《镇雄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规划(2023年-2025年)》《镇雄县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将集体经济发展与竹子、生猪、魔芋、辣椒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按照“一村一策”的发展思路,采取支部领办、龙头带动、跨村抱团等模式盘活村级闲置资源,搭建创新平台,辐射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县262个村(社区)实现了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去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村均达20.54万元,累计带动8万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雨河镇龙井村充分发挥“新乡贤+调解”作用,创立村民议事委员会,至今已调解各类纠纷20余起;花朗乡法地村积极探索“新乡贤+特长发挥”模式,通过在外规划设计人才对村庄进行规划,打造了“水乡车子坝百亩稻花香”的和美村庄示范样板;五德镇五德村通过“新乡贤+创业”形式,盘活乡镇闲置厂房,创办了山水涧织布车间,把厂房建到“家门口”,带动6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随着返乡创业就业的人越来越多,镇雄县把新乡贤这一群体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突破口,以乡情乡音为桥梁,积极探索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新模式。实施“古邦归雁”行动,引导“知乡情、爱家乡、意愿强、激情足”的在外人才返乡参与家乡建设。建立县外镇雄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高校优秀学子等六大人才动态信息库,设立“招才引智联络服务站”,定向发布建设家乡倡议书,选聘446名优秀人才担任家乡发展顾问,引导镇雄籍在外人才回乡投资兴业。同时,积极引导新乡贤加入村(居)民议事委员会,让“乡村议事会”“大家的事情大家办”蔚然成风;聘请新乡贤积极担任调解员,巧用“人熟、事熟、理熟”的优势协助开展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调解工作;鼓励新乡贤参加村后备干部培养,进入村级干部队伍,充实基层治理力量。(本报通讯员 关梅)
(责编:王子锋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