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推进“家门口微民生”服务行动中,开展“微”治理,提供“微”服务,细化“寻民意、议民情、办实事、评实效”四步法,着力提升治理效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没想到提出的建议这么快就被注意到了!”“老年人助浴帮助我们解决了大问题,让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可以舒服地洗个热水澡。”“有了爱心座椅真好,每次上下楼我都可以坐下来休息会儿再走。”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家门口微民生”服务行动开展以来,得到居民的广泛认可。
青白江区在开展“家门口微民生”服务行动过程中,以“真实可感、全民共享”为原则,重点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通过“寻民意、议民情、办实事、评实效”四步法,推动人民建议征集转化工作具象化,办好民生实事、补齐服务短板、回应市民诉求,以民生微实事提升居民获得感,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理机制 党建引领协同推进
青白江区坚持以党建引领筑牢为民服务基石,在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设立区民生服务促进中心,统筹全区民生服务工作。建立“党建引领协同推进”机制,由区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牵头,民生服务促进中心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镇(街道)协同推进;建立“民生微事闭环运转”机制,细化“寻民意、议民情、办实事、评实效”四步法实施路径和操作流程,形成人民建议征集转化工作闭环;建立“社会资源撬动”机制,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引导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民生微实事,撬动社会资金、资源广泛投入。
寻民意 全面征集意见建议
如何让民意更加畅通直达,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青白江区突出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融合推进网格治理和小区治理,聚焦“7+N”(就业创业、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便民服务、安全应急、美丽新居等)领域民生诉求,结合“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建设,全面征集人民建议。线下依托“微网实格”,建立人民信访与人民建议征集融入机制,设立“民情微事茶话室”,常态化搜集民情民意;线上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信访、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等信息,设立民情民意“码上听”专属二维码,实时搜集民意信息,建立“ABC”三类民意诉求台账,动态更新调整。
议民情 科学论证意愿清单
为确保每一件事情都能办到群众心坎里,青白江区坚持以民情协商推进“家门口微民生”服务,推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立7个镇(街道)民情协商“5+X”组,由镇(街道)党(工)委委员、村(社区)干部、党员代表、网格员代表、村(居)民代表5类人员固定参与,其他利益相关方适时参与的协商机制。民情协商工作组将民生微实事服务期望清单作为议民情的重点内容,通过民主恳谈交清单、群众勾选表意愿和民主议事定方向“三步议事法”,向区委社会工作部提交意愿清单。经集体商议并确定有代表性的民生微实事,按程序报请区委区政府审议。目前,青白江区已确定首批“家门口微民生”服务事项共33项,其中包括教育成长、老人健康 、就业服务包等5个普惠性服务事项,特色、试点服务事项28项。大同街道便民小站、福洪镇陈家湾社区爱心座椅等11个特色和试点服务事项正加速推进。
办实事 提升民生微事温度
为了让群众乐享“家门口”的幸福生活,青白江区努力以“民生温度”提升“幸福厚度”,注重人民建议征集转化、健全办理工作机制,集中办好一批可感可及的民生微实事。对确定实施的民生微实事,牵头责任单位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实施主体、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实施。紧盯“家门口微民生”服务行动实施全过程,建立“周报告、月调度”机制,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账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力求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对已完成的民生微实事,全流程进行复盘,提炼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故事,注重宣传工作成效。
评实效 群众阅卷优化提升
群众满意度是衡量民生微实事取得实效的标尺。青白江区坚持把群众参与作为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的必选项,研究制定“家门口微民生”服务事项评价指标体系,引导群众全程参与服务事项,促进各责任单位用“群众工作法”赢得群众“同频共振”。后期将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开展民生微实事“我来评”活动,接受群众评价。对效果好的在次年深化推广,满意度低的次年退出。开展民生微实事“我来看”活动,组织各界人士考察推进情况,进一步收集人民建议,促进其优化提升。
“家门口微民生”服务行动得到群众的广泛参与,首批次服务事项现已惠及全区87万人次,让群众对人民建议征集转化的参与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内容由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王子锋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