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常住人员1.5万人。每年约有200个国家和地区、56万名境外人员来义乌采购各类商品,其中约有3.5万名外商常驻义乌,共同筑起了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美誉。
在义乌,涉外商贸经济纠纷以及因文化、习惯等差异引发的各类矛盾时有发生。2013年5月,义乌创新设立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义乌‘外调委’”),推出“以外调外”工作法,探索多元纠纷调解新模式。“义乌‘外调委’”邀请在义乌的外商参与调解工作,发挥他们会外语、懂贸易的优势,与中国的调解员一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2014年,鸡鸣山社区成立“国际老娘舅”工作室,聘请外籍居民骨干参与社区议事协商、涉外纠纷调解、中外文化交融等工作。由此,这些积极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外国友人,被居民统称为“国际老娘舅”。
“国际老娘舅”人选有严格的筛选标准,要求熟练运用包括中文在内的三种以上语言,无违法违纪记录且讲诚信。目前,“国际老娘舅”队伍中有来自13个国家的14名外籍人士,实现英语、俄语等世界9大主要语种全覆盖。“国际老娘舅”参与纠纷调解,不但破除了语言上的障碍,还增加了调解的亲和力、公信力,大大提高调解的成功率。截至今年9月,累计化解涉外纠纷1000余起。
“多元联调”提高公信力。义乌市创新“多元联调”方式,与义乌法院、宁波海事法院合作设立“诉调对接中心”,建立警调联动“一体化”防范机制,律师和外商调解员“1+1”结对,全面提升调解的专业化水平。为打破涉外调解中经常遇到的时空限制,联合多部门创建“微信调解室+共享法庭”“线上云调解+线下面对面”等远程调解新模式,极大缩短了跨国商事纠纷调处时间。至今已通过微信调解涉外纠纷近百起。
“法治润调”凝聚治理力。建立中外客商市场贸易“诚信档案”。开展边调解边普法工作,调解过程中对当事人开展相关法治教育,实现调解与普法双管齐下。同时,组织中外调解员、留学生等参与平安市场等活动,提升中外人员法治素养,加强多元法治文化交流。
开放包容唤起归属感。定期组织中外调解员、留学生等参与诚信打卡、平安市场创建、法治宣传月等活动,每年举办外商调解员主讲、多语种同步翻译的线上普法活动,传播兼收并序的“和”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同时,在各个国际社区开展汉语培训、文化周等活动,包粽子、剪纸等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体验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渐渐融入义乌。归属感催生责任感,越来越多的在义乌的外籍人士开始积极参与义乌的发展和建设,自发组建义乌国际志愿者联盟,参与治安巡逻、文明劝导和消防检查等志愿服务。
义乌还在国际贸易服务中心设立调解室,在义乌各大市场设置20个调解受理服务点,并积极推动涉外调解进社区,相关工作纳入社区网格,便于外籍人士就近寻求法律服务。
(浙江省义乌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子锋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