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扎实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优化力量配置、完善培训机制、健全职业体系等举措,吸引越来越多优秀人才投身基层治理,为广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人才支撑。
优化力量配置 夯实基层基础
今年27岁的符娜是南宁市青秀区津头街道南湖小区社区最年轻的工作人员之一。去年,大学本科毕业的她原本在一家企业上班,通过招聘考试来到社区工作,积极参与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等,在繁杂琐碎的社区工作中干得有声有色。
南湖小区社区仅1.1平方公里,辖区驻有1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24个住宅区,社会治理难度不小。“以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参差不齐,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说得多、做得少,工作推动难。”南湖小区社区党委书记韦灿斌已在基层工作20多年,他深感队伍不强带来的工作被动。如今,社区工作者中本科以上学历占了三分之二,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提高了,年龄降低了。
“新鲜血液的注入,激活了治理动力,过去‘等靠要’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干’。”韦灿斌说,年轻人办事点子多、服务热情高、执行能力强,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社区先后荣获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80多项荣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湖小区社区的变迁是广西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广西通过选拔委任、公开招聘等方式,积极引导大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到社区工作,持续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2023年,全区共招录社区工作者1701人,其中录用高校毕业生791人,占比61.8%。
完善培训机制 提高履职本领
“我们有了自己的培训基地,不仅能学到专门针对社区工作的特色培训课,还能走出课堂进行现场实训,培训实效大大提高。”柳州市鱼峰区凤起社区工作者伍丽说。
广西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自治区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县级骨干培训的分级培训制度,强化履职能力培训,注重加强群众工作、组织动员、依法办事、矛盾调解、应急处突、协调沟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训练,提高社区工作者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突出实战实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观摩等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差异化的村(社区)干部轮训体系。
2021年至今,广西各级共举办村(社区)干部示范培训班1000多期,培训10多万人次,村(社区)干部履职能力明显提升。
“一直以来,社区重视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大对社区‘两委’成员的培训和扶持力度,鼓励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等,通过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群众工作中,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防城港市港口区渔洲坪街道珠砂港社区党总支书记骆超喜说。
除了强化履职能力培训和突出实战实训外,广西加强高等学校社会工作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与高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积极开发社区治理和服务相关课程,推动实现教学培养与实践需求有效衔接。
广西各地还因地制宜推出“名师(支书)工作室”“导师帮带制”“社区书记、副职干部结对培育”等机制,充分发挥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强带弱、优带良、传方法、教思路、解难题等方式,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健全职业体系 激发干事热情
今年2月,已在社区工作16年的车志龙,因工作成绩突出,通过综合考核成为桂林市秀峰区秀峰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党建办主任。车志龙是一名“80后”,原先是秀峰街道解东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此次晋升是他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自己多年来的工作获得了认同和肯定,在新岗位上干活也更有劲。”车志龙说。
社区工作者扎根一线,任务重、压力大,如何更好激发他们的干事创业热情?广西积极健全职业体系,推动职业水平与岗位等级衔接联动,构建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落实薪酬待遇保障,建立“基本报酬+绩效报酬”的结构薪酬制,每年还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面向优秀社区工作者定向招录,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广西将坚持注重从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村(社区)党员等优秀人才中选聘专职社区工作者;对村(社区)干部分层分类进行培训,探索建立社区治理方面“产学研”链条,与院校和专业社会组织深度合作,实施精品、特色培训,提升履职能力;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路径,拓宽上升渠道;探索健全选任推荐、管理监督、考核奖惩、待遇保障、激励发展、正常退出等机制,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基层治理骨干力量。
(本报通讯员 钟小启 欧发伟)
(责编:王子锋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