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比‘新’” 赋能成长

重庆市江北区着眼新业态发展和新就业群体需求,打造“江心比‘新’”党建品牌,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关爱凝聚,推动新就业群体更好参与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的城市归属感、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

开展培训促“新”业

“视频开场要做到能吸引观众注意,提高互动率……”在鱼嘴镇“鱼巧匠”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的互联网营销师培训班上,讲师向学员们认真讲授视频编辑技巧。参加培训的学员表示,老师讲得专业实用,自己不仅系统学习了互联网创业的概念、运作模式,还掌握了视频拍摄、剪辑等实操技巧。

据介绍,“鱼巧匠”党群服务中心坚持用户思维、需求导向,精心打造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一厅三区”,即综合服务厅、教育培训区、文体活动区、创业就业区,以满足新就业群体多元化服务需求。

这是江北区打造“江心比‘新’”党建品牌,促进新就业群体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江北区构建以党建实践基地、实训鉴定基地和技能人才服务平台、创业就业服务平台为主要载体的“两基地两平台”,为新就业群体打造集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政策咨询、权益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就业服务“共享站”。

为持续做好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工作,江北区依托推广“中心+站点”党群服务模式,在全区13个党群服务中心、36个党群服务站增设新就业群体服务设施,在新就业群体集聚地设置“网格爱‘新’驿站”120余个,开展“理论更‘新’”“健康暖‘新’”“生活舒‘新’”等服务项目,为新就业群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住房公积金购买咨询、健康体检、心理压力疏导、家庭关系协调等6项培训服务、4项宣传服务、5项健康服务、8项生活服务。

畅通渠道有“新”意

“我们跑车路上虽然看到很多小型驿站,但只能坐一坐、喝口水,要想打个盹、洗个澡还是非常困难。”在每月的“三会一课”上,党员网约车司机赖光俊向客运驾培企业党支部反映了大多数网约车司机的诉求。

在了解相关诉求后,江北区委非公工委迅速组织部门、街道、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在综合考虑加油站、餐饮、场地面积、交通位置等因素后,确定在锦绣嘉陵小区打造“江心比‘新’·e路向北”司机之家阵地,在为司机提供休息座椅、医药包、网络等基础服务的同时,还新增了沐浴、沙发床、保险咨询、汽修等“进阶”服务,满足广大司机多样化需求。

为及时掌握新就业群体缺什么、盼什么、要什么,江北区委社会工作部搭建便捷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准确把握新就业群体日常需求和实际困难。探索建立“大数据+网格化”走访服务制度,构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员—流动党员(平台企业)党组织—行业党委—区委非公工委”渠道,实现诉求“一键直达”。

同时,江北区联合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下沉社区、街区、楼宇,面向新就业群体展开问询式调研,并推行“行业主管部门座谈会—属地镇街院坝会—网格楼栋板凳会”三级会议模式,听烦恼、听诉求、听意见、听倡议,了解新就业群体心声。建立“一般问题直接转办业务部门、疑难问题组建专班攻坚、重大问题区级领导协调”的问题解决机制,有效解决“快递员、外卖配送员进小区难、临时停车难”等新就业群体痛点难点问题320余个,实现新就业群体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参与治理有“新”力

“爷爷,不要随意扫包裹里的二维码,更不要轻易打电话,遇事多与子女商量,千万不能给陌生人转账!”近日,美团外卖配送员刘寅向独居老人仔细宣传反诈知识。

今年6月,刘寅积极响应社区号召成为华新社区第五网格的兼职网格员,利用送餐机会向居民宣传防范网络诈骗、安全用火用电等知识。

为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数量庞大、走街串巷、贴近群众的优势,江北区积极探索新就业群体参与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引导快递员、外卖配送员发挥“前哨”“探针”作用,参与基层治理;组织网约车司机组建“送考车队”,在高、中考期间护航学子赶考路。

据江北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江北区坚持在新就业群体中树立“社会为我服务、我为社会尽责”的工作导向,引导新就业群体完成“治理对象”向“治理力量”的角色蜕变,最终实现“社会关爱我,我反哺社会”的良性互动,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新的活力源和支撑点。

(本报通讯员 侯官成 王欣悦)

(责编:王子锋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