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推动新就业群体成为基层治理新力量

编者按:

新就业群体被誉为“勤劳的小蜜蜂”,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这一群体具有活动区域广、接触人群多、信息渠道畅、传播能力强的特点。山西省积极探索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通过加强组织覆盖、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方式方法,推进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提升治理效能。

累计打造暖心驿站5547个、司机之家262个、在新就业群体中设立党员先锋岗921个、党员突击队194个,党员车队212个、志愿者服务队332个……山西省坚持党建引领,做实新就业群体关爱服务,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使他们实现从“治理对象”到“治理力量”的转变。

健全体制机制

全局“一盘棋”

聚焦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关爱服务“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参与治理“谁来推”“推什么”“怎么推”的问题,山西坚持全域统筹、系统布局、整体推进,持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着力构建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的党建工作管理体制。

“两新”工委汇聚合力。及时调整“两新”工委机构,修订完善工作规则,增补委员单位,细化职责任务,建立健全委员单位分工负责、日常调度、述职考核的工作闭环,形成权责清晰、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运行高效的工委工作运行机制,有效推动委员单位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

行业管理部门各负其责。持续强化管行业就要管党建、管业务就要管党建责任,推动将有关职责写入行业主管、业务监管部门“三定”规定,积极组建互联网、交通运输、快递、网约配送等行业党委,加大人员编制、阵地建设、运行经费保障力度。建立行业管理、业务监管与党建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四同”工作机制,实现业务管理、行业监管和党建工作深度融合、一体推进。

街道社区(园区)属地管理。积极推动组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综合党组织,负责辖区内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基本实现街道和县城所在乡镇、经济发达乡镇非公和社会组织综合党组织全覆盖。探索建立条块结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做法,整合行业、企业、属地党组织力量,共享信息资源,共同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完善政策整体推动。推动构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1+N”政策体系,从制度层面明确新就业群体关爱凝聚、作用发挥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1”即全省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总体规划。“N”即省委社会工作部会同相关部门分类制定的外卖配送员、快递员、货车司机和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配套政策。通过“全面+重点”“整体+部分”的立体化、全方位政策措施,为各级各部门加强新就业群体关爱服务、推动参与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创新方式方法

管理“一体化”

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分散广,传统方式难以有效管理服务新就业群体党员这一难题,统筹各类组织资源,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开展集中攻坚行动,推动新就业群体就近就便纳入相关党组织管理,在新就业群体中依规灵活、因需制宜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有效把新就业群体党员组织起来,让党的声音“一传到底”,党的工作“一贯到底”。

“就近+就便”纳入管理。根据新就业群体党员工作方式、活动范围,结合行业、属地、企业实际,就近就便纳入行业协会、街道、社区、园区、平台企业、加盟合作企业等党组织,或依规灵活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进行管理,把新就业群体党员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按照党员组织关系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的方式,组织流动党员就近就便参加组织生活。

“线上+线下”灵活组织。线上积极探索建设党群服务线上“云平台”、推广“智慧党建”等做法,完善新就业群体便民服务信息网络,建设网上党群活动阵地。线下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企业党建阵地,通过工作例会、业务培训等灵活方式开展组织生活。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把党建要素凝聚到日常教育管理之中。

“流出地+流入地”双向服务。探索建立流出地、流入地“双向管理、双向服务”模式,建立“互通、互动、互融、互培、互推、互助”“六互”机制,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及时互通流动党员情况,积极组织党员到流入地(单位)后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及时向基层党组织报到,确保新就业群体中的流动党员“离土离乡不离党”“他乡变故乡”。

做实关心关爱

服务“一条龙”

新就业群体“四季无休、三餐不定、两腿不停”。针对他们服务保障不全、沟通交流不畅等问题,积聚各方面优质资源,精准精细开展服务,不断增强其个人归属感、社会认同感。

建强用好党群服务阵地。全方位打造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阵地,促进党建元素和业务展示有机融合。由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整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多方面力量和社会资源,构建“1+10+N”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体系:即以市为单位,打造1个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10个标准化“暖新驿站”,N个新就业群体服务点,常态化提供歇脚休息、纳凉取暖、图书阅读等服务,综合集成人社、民政、卫健、司法等部门政策、资源和力量,推动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进阵地,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更多暖心服务。

探索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探索建立以行业党组织为重要渠道的意见征集和诉求表达机制,建立“4+1+N”分级闭环处理机制。“4”即互联网、交通运输、快递、网约配送4个行业党委;“1”即省、市、县委非公和社会组织工委、街道社区(园区)综合党组织;“N”即意见征集和诉求表达机制涉及的部门。同时,建立完善意见(诉求)收集、分类建档、任务指派、处理反馈、回访交流、完结归档的闭环管理制度。从体制机制层面打通党政机关和新就业群体沟通交流渠道,有效推动解决新就业群体合理化利益诉求,不断扩大党组织在新就业群体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推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相关部门(行业党委)和群团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党组织协调联动,及时解决新就业群体反映的高频问题。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重点领办和推动解决1至2个痛点难点问题,有效解决新就业群体反映集中的工作环境、权益维护、住房保障、子女入托、职业发展等问题,不断增强其获得感。

参与基层治理

争当“一面旗”

坚持发挥党组织把方向、守阵地、聚人心、促发展作用,不断健全完善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新就业群体主动参与基层治理,让“头盔”变“头雁”,“骑手”变“能手”,“蜜蜂”变“先锋”。

本职岗位当先锋。推动各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和街道(园区)党组织结合新就业群体岗位特点和工作实际,建立新就业群体参与行业治理、基层治理事项清单,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突击队、党员红旗车等,鼓励新就业群体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

兼职岗位作贡献。采取发放聘书、挂牌上岗等方式,引导新就业群体党员兼任食品安全监督员、城市文明示范员、道路交通安全员、社区兼职网格员、楼长、单元长等,带动新就业群体党员参与做好平安创建、文明宣传、社区服务等基层工作。

志愿服务显担当。指导各街道(园区)党组织定期发布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推广积分管理等方式,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平急转换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有效发挥作用。

(内容由山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王子锋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