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热情地喊她张大姐,孤寡老人亲切地叫她好闺女。扎根社区17年来,她始终“把居民当家人、把社区当家建”,为千家万户排忧解难,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她就是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乐都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珍。
强基础 团结奋进促发展
“几间租来的房子,五六张桌子,一枚公章,十来个人,就开始了社区工作。”回忆起刚到乐都路社区的情景,张珍感慨万分。
办公环境简陋、居民有困难也很少来社区反映、工作如何推进等,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张珍多方奔走和协调,先后筹资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居民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社区办公环境大为改善。在走访居民的过程中,张珍用真心真情与居民交流,谁家有邻里矛盾、物业纠纷,或者需要政策咨询、救助帮扶,她都尽心尽力、想方设法解决。张珍还立足实际、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组织社区内一些有特长的居民成立了文化、医疗保健、家政等志愿服务队,通过各种类型的便民服务,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如今的乐都路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居住着回族、藏族等13个少数民族,人口达1600余人,占社区总人口的八分之一。
张珍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每逢传统佳节或藏历新年、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节日,都会组织社区的舞蹈队、秧歌队、腰鼓队、老年合唱团等文艺团队举办文化活动,大家“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在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社区氛围中,社区成为民族团结的“交流站”,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办实事 当好居民暖心人
辖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是张珍关注的重中之重。依托“网格大走访”,张珍深入了解特殊群体需求,并梳理问题、需求、服务、资源“四张清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服务。
“张珍什么事都帮我,比我亲闺女还亲!”孤寡老人李阿姨年轻时遭遇不幸,导致一只手有残疾,又经历了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的悲痛,加上身患严重的类风湿疾病,行动极其不便。张珍将老人牵挂在心,工作再忙也经常去看望,水果蔬菜、米面油盐给老人备得足足的。
为了更好地听民声、解民困,张珍将辖区以1500~2000户居民为标准划分为四个大网格,以200~300户为标准下分25个子网格,并挑选熟悉楼院情况、群众基础好、热心社区工作的党员居民担任网格联络员,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收集、汇总居民意见和建议,进而形成
居民有事找网格员、办事去社区的服务模式。
在一次古尔邦节的走访慰问中,张珍在平安区福乐苑小区的廉租房中遇到了回族单身母亲马小红,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因为一场车祸,马小红的丈夫意外离世,她四处打工抚养两个孩子。核实情况后,张珍向马小红宣传介绍了低保政策,协助她成功纳入城镇低保,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张珍始终把居民的需求放在心上,她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贴近群众的服务原则,为居民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劳动保障、就业指导、居民医疗保险、居民养老保险等便民利民服务。“在社区,每天都与居民群众打交道,只有离他们的生活越近,做好每一项服务,整个社区才能更加和谐安定。”张珍说。
纾民困 倾情服务解难题
居民的需求和问题,就是社区工作的风向标。乐都路社区下辖的老旧小区,存在基础设施薄弱、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张珍积极组织党员、志愿者一起进楼道、进家庭,开展楼道堆物、电瓶车乱停放等专项综合治理工作。
现在,老旧小区楼房外墙加装了保温层、一个个崭新的路灯让小区的夜晚不再漆黑、及时更换的电线解决了居民的用电问题……在张珍的带领下,居民反映的问题被一件件妥善解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居民楼院面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真正感受到社区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
“社区建设不只要面子更要里子,关键还要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张珍说。
当下,乐都路社区积极探索构建“社区党总支+共驻共建单位+小区党支部+石榴籽小区”的四级管理模式,搭建议事平台、制定工作措施、实施精细化管理,让居民诉求有处反映、困难有人解决,各族群众共同治理、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
(本报记者 赵雪 通讯员 哈那仁高娃)
(张珍简介: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乐都路社区党总支书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青海省妇联和谐文明家庭标兵”“海东市最美基层干部”等荣誉)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