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搭台” 志愿服务“唱戏”

浙江省台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将社区作为志愿服务主场景、主阵地,促进社区志愿服务协同性、精准性、多样性“三提升”,真正实现活动进社区、服务遍社区、爱心暖社区,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

凝聚多方合力 提升志愿服务协同性

台州市坚持前端做好鼓励发动,后端做好激励保障,持续激发各领域志愿者主观能动性,在全市社区形成党员志愿者带头,青年、妇女、退役军人等志愿者共同支持,“两企三新”志愿者积极参与的协同格局。

在社区内随处可见的“红马甲”是台州志愿者的重要标识。全市3338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已实现社区广泛覆盖,15支直属专业服务队各有所长,开展上门帮扶、健康义诊、法律援助……便捷多样的服务收获了一大批“志愿粉”。

青年志愿者在社区中展现朝阳能量,台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了“共建青春社区 共享美好生活”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以来,已在41个社区提供爱心理发、急救培训、非遗文化传承等服务项目,居民反响十分热烈。

近年来,台州还创新打造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品牌——“啄木鸟”,吸纳快递员、外卖配送员、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鼓励他们参与社区隐患排查、居民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等,为志愿服务增添“新”力量。

志愿服务有保障,奉献爱心有力量。为切实维护志愿者权益,台州为全市168万名注册志愿者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同时探索更多“礼遇措施”。在路桥区,已有265家加盟商家为志愿者提供“礼遇资源”,卫生、金融、客运、通信等窗口单位为志愿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实现供需对接 提升志愿服务专业性

“喂,我们小区这幢楼突然断电了,您这边能派人来看一下吗?”接到电话“订单”,台州市96345党员电力抢修志愿服务队应需而动,立即赶赴现场处置,高效的服务广受好评。

为切实提高社区志愿服务效率与质量,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信任感,台州将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性作为首要目标,整合各级各类志愿者资源,精准匹配供需双方——

针对“供方”,创建台州社会工作学院和县级社会工作学校,定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志愿者培训,分层级、分类型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目前学院共链接志愿服务领域专家15人,涵盖专业课程16节。

针对“需方”,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走访调研,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精准识别群众需求,建立志愿服务需求清单并定期更新,全市范围内也开展了志愿服务队伍、活动、项目大起底大排摸,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服务队伍接单”的形式,实现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1年起,台州上线党员志愿服务“先锋台”小程序,推出“社区收集、组织领单、党员接单”的志愿服务“电子化订单”认领模式,数字赋能志愿服务。

激发社区潜力 提升志愿服务多样性

居住在玉环市玉城街道东门社区的吴大爷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过去总是为控制不好血糖而烦恼,最近这一难题得到有效解决。这背后是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慢病管理志愿者帮助他一起进行自我管理。

2015年开始,玉环天宜社会工作服务社开启了以“慢享健康”为主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社区慢病管理工作的实践。该项目培养了玉环市首批社区健康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累计开展糖尿病患者电话随访6000余人次,接待患者及家属咨询1000余人次,病房探访4000余名。

“拉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品牌是台州志愿服务的“金字招牌”之一。全市组建了一支涵盖852名分类讲师、3万余名督导员、10万余名学生以及近20万名工青妇志愿者的“拉风”志愿者队伍,其中728个机关党组织志愿服务队对接指导703个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大大提高了群众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和满意度。

温岭市太平街道依托14个城市社区阵地,成立志愿服务队近百支,变着“花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方城社区“情系夕阳”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先后开展“今天我也美拉德”“后尾箱文化”“老小孩复古运动会”等特色服务项目,让社区老年人也走在“时尚前沿”。

在台州,社区正成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场景。“我们将进一步用好志愿服务力量,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赋能基层治理。”台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表示。

(本报通讯员 林晨 王艳)

(责编:王子锋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