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护边员:风雪千山,做西北边境线上的“中国石”

护边员阿布都加帕尔·猛德(左一)和克州边境管理支队木吉边境派出所援疆干部、民警一同在木吉边境巡逻。

“冬古拉玛”,在柯尔克孜语里是山高坡陡、石头滚落的意思。这里海拔在1760米至6146米之间,山高谷深,地广人稀,山顶积雪常年不化,山间气候复杂多变,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暴风雪时有发生。上世纪60年代,300多名柯尔克孜族边民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冬古拉玛山口边境线上的首批志愿护边员,新婚的布茹玛汗·毛勒朵与丈夫正在其中。

识字不多的布茹玛汗学会的第一个词语就是“中国”。边防巡逻的路上,解放军教会了她这个词,并告诉她“中国”所包含的重要意义。布茹玛汗顿时觉得这两个字无比庄严神圣,于是,她在石头上刻下“中国”,把这些“中国石”一一栽埋在边境线上。解放军巡逻时发现了这些刻字的石头,十分惊讶,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我要告诉全世界,这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听了这话,战士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在这个地界上,护边员的故事比什么都来得多!” 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像布茹玛汗这样的护边员们如连成星座的星星,以无私奉献的行动成为祖国边疆的“新长城”。

为何坚守?为国为党为人民

“参军去!龙吉克。”45年前,父亲毫不犹豫地到人武部为初中刚毕业的龙吉克·卡德尔报了名。对于龙吉克来说,入伍、戍边、退役、守边,是他一生的概括,也是他的家训传承。到他这一代,卡德尔家族已是四代守边。龙吉克的爷爷阿布都克力木·阿尔比克及其家人曾经饱受土匪侵袭,后来,解放军赶走了土匪,解放了人民。为了报答党和军队的恩情,阿布都克力木主动申请协同参与守边护边任务,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兵”。作为家族第一代护边人,他在帕米尔高原的一处界碑旁的石头上刻下家训:“守边爱边最光荣,望我子孙守边爱国一辈子。”牢记着这份家训,退役后的龙吉克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塔什库尔干县,第一件事就是申请加入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要把30年的护边经验传授给当地的年轻护边员。

在帕米尔高原上,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儿子拉齐尼·巴依卡祖孙三代70余年守卫边境,在生命禁区为官兵指向带路。2003年,拉齐尼从部队退役后,接过爷爷、父亲守边护边的接力棒,成为红其拉甫边防部队的义务巡逻向导,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巡逻战士,10余年足迹踏遍帕米尔高原边防一线,被边防官兵称为“帕米尔的雄鹰”, 2021年1月4日,拉齐尼见义勇为,因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

不图回报,舍家为国,守边护边人世代接力,守边护边故事口耳相传。对于每一个志愿护边员来说,守边护边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荣耀,一句与自己定下的誓言。

如何护边?把边境线刻进心里

对于有经验的护边员来说,边境线巡逻路上的一草一木“就像自家抽屉里放的东西”,任何变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1986年7月的一天,布茹玛汗在山口巡边,发现界碑石柱被人移动了,她立刻策马奔驰报告了乡派出所。经过仔细勘查后,确定界碑被人为地向我方移动了25厘米,她与官兵一起将界碑推移到原位。25厘米的距离不算长,但在布茹玛汗心中,祖国的神圣领土一寸也不能丢失。

哈萨克族姑娘古丽沙拉·阿合赞是听着护边员的故事长大的,2019年4月,她被推荐为护边员。为了维护边境秩序,国家在靠近边境线的地方设置了禁牧区,宣传“跟畜放牧”成为边境线上的重要任务。在这件事上,古丽沙拉总是耐心引导牧民朋友:“一定要跟畜放牧,不然牲畜越界了,会带来很多麻烦。”2024年7月的一天,古丽沙拉在巡逻时发现因为6匹马走失而发愁的牧民叶尔泰,她立刻帮忙寻找,几小时后终于找到了走失的马匹。古丽沙拉认真负责的态度感染了其他牧民,大家都更加重视“跟畜放牧”,有效避免了牲畜越界的事件发生。

想要把边境线从地图上“搬”到现实中,要先把它深深刻进人们的心里。护边员们用行动筑起边境的屏障,为祖国边疆的稳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何为边境?是我们的家

在大风呼啸的西北边境,唯一不变的温暖是护边员与群众之间的互相扶持、携手前行。这不仅是出于加强边防监控力的需要,更是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自发行动。

经过七年的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护边生活,赛力克·乌昂最大的收获是与牧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谈及帮助过多少牧民,他笑着说自己都记不清了。2019年9月,正准备转场的赛力克一家听说木拉提的几头牛在转场途中走失,找了两天都没找到,赛力克立刻和妻子一起帮忙寻找;空闲时间,赛力克经常到村里的困难家庭帮忙干牧活,有时还会用积蓄买米面油送去;平时,他总是不吝于“帮一把手”,帮身边牧民“找路子”发展增收、“想方法”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现在,无论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都会主动联系他,每当提起赛力克,牧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木吉乡志愿护边员阿布都加帕尔·猛德立即自费购买蔬菜、牛羊肉、牛奶等物资,并向当地相关部门申请去灾区当志愿者,迅速与阿克陶县各单位和爱心企业救援志愿队一同赶赴阿合奇震区。阿布都加帕尔正是2022年火遍全网的“党徽大叔”,视频中他主动帮助游客,拒绝现金感谢后骄傲亮出党徽的行为被网友们称为“2022年的第一堂党课”。

边境线上,一个个村落就如同守边护边的“小基地”。坎尔洋村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县城东部,作为边境县抵边村,首要任务是守边护边保平安,全村共有护边员170名,其中24名党员成立护边员党支部,打造“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个护边员就是一个流动的哨兵”的平安共同体;发挥护边员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担任“双联户长”、网格管理员、民情信息员,架起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带领全村增收致富谋发展,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护边员”方式,护边员带头发展庭院经济、种植高原雪菊,开办民宿及牧家乐,销售塔吉克美食、刺绣、特色农产品等,带领群众足不出村实现增收致富。

雪厚土凝,护边员与解放军的脚印在阳光下闪耀,实在寂寞时拿出随身携带的边境政策法规,“读给大山、读给花草、读给自己”的赛力克·乌昂大叔,是护边员的真实写照。他们志愿守边,是“边境线上的活地图”,是“长脚的活界碑”,是“不穿制服的守卫者”,他们用生命守护心中信仰,用行动将忠诚铭刻在祖国的边境线上。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