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减负、赋能、增效 基层焕发新活力

周华

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减负、赋能、增效,全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提升基层治理与服务效能。

江苏省淮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减负、赋能、增效,全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提升基层治理与服务效能。

建立长效机制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建立协调机制。市、县两级同步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明确工作规则,形成齐抓共管、统分结合、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

织密组织体系。健全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抓管带”工作机制,构建完善“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居民小组)党组织—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深入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省、市界沿线薄弱村(社区)的整治提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健全制度机制。出台《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任务分解表》,围绕8个方面,细化明确85条具体落实措施。随机选取2个重点镇、18个村(社区)为减负工作观测点,选派260名驻村第一书记兼任基层减负观察员,明确9项观测重点内容,形成“观测+增能+减负”三合一工作机制。

聚合力量资源

坚持推动资源、服务向基层下沉,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推动编制下沉。优化调整镇街行政事业编制核定数,在镇和街道之间统筹调剂编制,通过“减上补下”等方式,将县级事业编制调整至镇街,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建立镇街行政编制“周转池”,重点保障承担社会管理职能较多的城区镇街、经济发达镇等编制使用需求。

推动力量下沉。开展基层治理“六个100”联建联动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全市100个机关基层党组织、100家非公有制企业、100家行业协会商会、100个志愿服务组织、100名新就业群体代表,分别与100个村(社区)挂钩,通过组织联建、队伍联建、阵地联建、活动联动、资源联动,为村(社区)发展链接政策、人才、阵地、项目、资金等资源。

加强数据赋能。以社区“治理”和“服务”为主线,统筹开发全市智慧社区信息平台,完善平台功能模块建设,通过智慧社区平台实现社区和行业协会商会、社会组织、志愿者及居民群众的供需对接。在全市智慧社区信息平台搭建证明事项专区,对于群众需要出具的证明事项,充分利用电子政务服务系统,调取电子证照,实现线上办理,尽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跑腿。

激发队伍动力

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做示范,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治理干部队伍。

健全职业培养体系。持续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完善“选、育、管、用、出”机制,社区工作者实行“逢进必考”原则,2024年新招录专职社区工作者135人。建立社区工作者市级重点培训、县区骨干培训、镇街全员培训的分级培训制度。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培训社区工作者4000余名。畅通社区工作者晋升发展通道,今年以来,已招录7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公务员队伍。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2024年,全市报名缴费人数达1.1万余人,较同期大幅上升。成立淮安市基层治理现代化促进中心和社会工作协同发展中心,发挥高校在人才智力、技术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地方政策与教育资源、社会资源深度整合、深度开放、深度合作。

完善考核管理制度。县级层面统一制定社区工作者年度考核方案,镇街统一组织实施,精简各类考核指标,侧重于群众和社会评价,不以台账资料多少衡量工作优劣。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淮安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