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清晰标注着辖区楼栋、医院、建筑工地、临时休息点的坐标地图被张贴在社区主要出入口; 24小时不打烊的暖“新”加油吧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全天候的歇脚、换电、饮水等服务; 20余家暖“新”商户开辟等候专座、免费小水吧……按照有休憩场所、有指引地图、有友好商户、有暖心服务、有友好氛围、有权益保障“六有”标准,江苏省镇江市大市口街道打造暖“新”街区,用一幕幕友好场景提升新就业群体幸福感。
这是镇江市凝聚服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镇江市深入开展“党建凝‘新’、共建新功”行动,构建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覆盖广泛的组织体系、精准服务的关爱体系、互嵌共融的治理体系,把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凝聚在党的周围。
让新就业群体找得到“组织”
针对新就业群体工作谁负责、群体在哪里、组织怎么建等难题,镇江市压实“管行业也要管党建、管平台企业也要管人群”责任,构建“‘两新’工委牵头抓总、行业党委具体负责、主管单位协调配合、镇街属地管理、社区(村)保障”的“五级责任机制”,按照快递、外卖、网络直播等组建市、县两级行业党委,条块协同开展新兴领域党建摸底覆盖工作,采取行业部门从新就业群体中找党员、属地从党员中找新就业群体的“双线排查法”,摸排新就业群体5.2万余人,其中党员1600余名。推动成立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并积极开展工作,实现市级行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全覆盖。
“这下终于找到组织了,我在这个城市有了归属感!”在新就业群体“6·16”集中报到活动上,从其他城市到镇江当网约车司机的陈师傅说。据了解,镇江市已经连续三年在6月16日开展新就业群体集中报到活动,发动新就业群体就近就便到社区(村)报到、建立联系,让新就业群体找得到组织。
用真心服务回应所思所想所盼
“你好,今天我在中海润泽园小区送外卖的时候,保安不让进门,请问能不能帮忙解决一下?”一名外卖配送员拨打了12345暖“新”热线,反映自己的诉求。
为畅通新就业群体问题诉求和意见建议反馈渠道,镇江市创新开通新就业群体12345暖“新”热线,从网信、司法、人社等部门选聘9名暖“新”专员,在线即时答复劳动权益、社会保障、交通出行等问题,为新就业群体排忧解难。热线开通以来,累计受理新就业群体诉求590余个,在线答复140余个,派发工单450余个,按时办结率达100%,满意率超99%。
镇江市对于受理的高频共性诉求定期研判,并针对性实施暖“新”项目——聚焦小区“门难进”问题,开展“真心为你,助‘骑’前行”暖“新”项目,由市外卖配送行业党委、市物业服务行业党委共同领办,广泛收集问题、多次开展座谈协商,探索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小区”;针对小区实施人车分流,外卖电瓶车禁入的情况,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换乘低速电瓶车、手推车服务,提升了外卖配送员、快递员送餐送件效率。
今年以来,镇江市、县两级共实施76个暖“新”项目,完善472家暖“新”加油吧功能,面向新就业群体开展健康义诊、子女托管、法律援助等各类服务250余场次、覆盖8810人。
群体友好与城市美好“双向奔赴”
为充分发挥外卖配送员机动性强、覆盖面广、入户率高等职业特点,镇江市丹徒区特聘100余名新就业群体组建“宜城小哥”义务巡逻队,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今年以来,义务巡逻队开展法治宣传活动50余次,提供违法犯罪线索19条,协助民警抓获违法犯罪人员6人,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镇江市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新就业群体友好与城市美好“双向奔赴”。在镇江,500余名新就业群体有了新身份,成为社区兼职网格员,运用“多上一层楼、多敲一扇门、多问一句话”的“三多”工作法,对所负责片区的高龄独居老人等通过“早看窗帘晚看灯、送单路过敲敲门”等方法开展服务,借助“润小新”“睦邻党建”等线上平台,通过“随手拍”等方式上报安全隐患、突发情况等,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的流动“哨兵”和移动“探头”作用。
此外,镇江市还推动新业态赋能乡村振兴,围绕粮食、水果、水产等农产品培育快递服务项目,组织网络主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助农直播130余场,利用“流量效应”助力乡村振兴搭上“数字快车”。今年前三季度快递服务农产品业务量达487万件,带动销售额约1.3亿元,用新就业群体“微力量”撬动乡村振兴“新”动能。
(本报通讯员 孙斯蓓 徐振宸)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