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闭环”工作法,让基层“轻装快跑”; 3个关键环节,全面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打造议事平台,多方联动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面对将创新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的基层治理“应用题”,山西省河津市系统分析、靶向发力,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努力寻求可操作、可借鉴的基层治理“最优解”。
应用题一:在不少村、社区,各种“之家”“基地”“工作站”等牌子挂满墙壁,不仅占了大量空间,也束缚了基层干部做事的手脚,还让老百姓办事摸不着头脑。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为基层松绑减负?
解答:河津市高标准开展规范村级组织标识牌专项行动,采取“四步闭环”工作法,让基层“轻装快跑”。
摸底调研,掌握实情。深入村(社区)一线,摸清现有村级组织标识牌情况,梳理出涉及21个职能部门的66类标识牌。
制定方案,细化清单。制定《河津市村级组织标识牌内容及悬挂位置参考指引》,解决“牌子怎么挂”的问题;对接21个职能部门,梳理《河津市村级组织内部标识牌保留清单及清理清单》,解决“牌子怎么摘”的问题。
系统推进,同题共答。召开规范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机构标识牌工作现场会,培养一批政策明白人;按照“谁悬挂、谁清理”原则,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累计清理53类标识牌。
精准指导,长效监管。对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标识牌规范情况进行跟进指导,对执行不够规范、不够到位的单位及时发出工作提醒;指导各乡镇(街道)开展动态自查自纠,严防“滥挂牌”问题反弹回潮。
应用题二:部分社区的一般性培训活动不精准、实操性不够强、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基层治理需要。如何切实增强社区培训工作的精准性和实用性?
解答:河津市紧扣“选好、建好、用好”3个关键环节,精心打造6个社区实习实践基地,全面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着眼怎么选——综合考虑社区历史传承、人员结构、工作特色、基层需求等因素,精心设立城区街道府西社区“府西夜话”、新兴社区“金牌调解”等6个不同类型的社区实习实践基地。
着眼怎么建——联合市委党校组建专家团、讲师团,聘请关工委“五老”(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担任顾问团成员,3个团队60余人全程参与活动谋划、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案例分享、课题调研等,全力打造专业化提升平台。
着眼怎么用——首轮邀请10余名优秀讲师授课20余节,内容涵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基层治理对策与方法、新时代“枫桥经验”“四联调解”等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有效提升了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应用题三:基层治理中常常出现“干部白天找不到群众,群众晚上找不到干部”的困境,导致不少群众矛盾纠纷难以及时化解。如何解决干部和群众在矛盾化解中的“时空错位”难题?
解答:河津市以府西社区为试点,打造“府西夜话”议事平台,通过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共建单位三方携手,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
五个渠道汇民意。通过网格微信群、热线电话、服务二维码、楼栋民情本、居民留言墙五个渠道,汇集夜话访谈事。
三色分级解难事。将家庭邻里问题划为“蓝色等级”,居民家里夜访化解;将小区内部问题划为“黄色等级”,小区阵地夜谈解决;将小区外部问题划为“红色等级”,社区议事厅夜议听证,协同解决。
三项机制提质效。建立健全民情监督机制、民情反馈机制、民情评价机制,通过跟踪督查、定期公示、民主测评等措施,促进各方积极作为,为民办事。今年以来,“府西夜话”议事平台累计收集整理居民意见268条,对账销号262件,打造老旧小区示范点3个,荣获山西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山西省河津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