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坚持党建引领,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为民初心,不断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振兴街街道阳光新城第四社区党委创新“睦邻YI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党员扎根于群众之中、服务在群众身边。
“我们通过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打造四级‘睦邻’阵地,今年已推动解决非机动车棚建设、体育设施更新等问题40余项,调处邻里矛盾20余起。”阳光新城第四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惠介绍。社区建强“睦邻一家”组织、凝聚“睦邻亿家”力量、拓展“睦邻逸家”服务,探索出一条破解城市社区治理难题的新路径。
一座“红小院”,带动乡村“颜值气质”和百姓“幸福指数”双提升。兴福街道担山屯村以“担山红小院”党建品牌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注重发挥村民沟通说理的“巧劲儿”,推出“街道牵头、部门配合、村(社区)‘两委’助力、村(居)民参与”的“小院议事”机制,以拉家常的方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管道破裂、井盖破损、僵尸车占道等民生问题60余件,促成民生工程20余个。
道德街街道绿地新城社区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社区党员群众提供创新服务,以数智赋能“惠民生”。“我们在社区安装了297台物联设备,为社区加装‘智慧大脑’,先后开展‘星光夜校’、金龄长者学堂、瑜伽课堂500余场,群众幸福感不断上升。”绿地新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晓亮说。
做大社区慈善“蓄水池”,激活基层治理“善”能量。为解决基层资源匮乏痛点,南辛庄街道依托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打造出“辛”相印社区公益基金服务品牌,依托社区公益基金,对接居民诉求,快速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促进慈善资源下沉社区,撬动辖区各方力量,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以“服务就是最好的治理”为理念,营市街街道打造“融聚营”党建品牌,发动党员群众组建29支公益服务队伍,开展公益服务活动110余场,打造了“老戴生活帮”等党员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多方共治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
“网格化+铁脚板”,织密基层“服务网”。腊山街道国际花都第二社区打造“行走花都”网格化管理项目,组织网格员对居民、商铺进行全方位摸底,通过日记录、周总结、月汇总的形式,抓实“收集、上报、调处、反馈”闭环处理机制,收集解决网格内问题100余件,建立居民台账33册,对辖区重点人群实行“点对点”服务。
槐荫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周燕表示:“槐荫区坚持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在增强基层治理合力上求突破,以健全工作机制,健全骨干队伍、广泛凝聚共识为抓手,实现党建引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目标。”
(本报通讯员 刘浦 段莹)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