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民情日记”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雅璜乡(现石璜镇雅璜村)的田间地头,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剂“良方”。20多年来,绍兴市紧跟时代脉搏,在传承中丰富、在发展中完善“民情日记”重要内涵,用心用情用力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让“民情日记”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90年代,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雅璜乡的一个山村里,乡干部人手一本笔记本走村串户,详细记录着村民的家长里短,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得到圆满解决,“民情日记”工作法受到村民的广泛欢迎。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对“民情日记”给予肯定。如今,绍兴市深化“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长效机制,实施“固定下村日”“民情周”制度,“民情日记”从村里走向企业、走进社区,“本子”越记越厚,分量越来越重,已经成为绍兴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张“金名片”。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小小的“民情日记”承载了为民服务的初心,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答卷。
从“纸上民情”到“线上民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媒体逐渐成为人们分享生活、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之一,“民情日记”也逐步从“纸上”向“线上”迭代。
绍兴市先后推出“民情微群”“民情脚印”,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实现网上网下同步听民意、集民智、解民忧。利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浙里兴村治社”(村社减负增效)应用,构建“民情触发、民情分析、民情处置、民情评价、民情榜单、以事识人”六大业务板块,全流程闭环管理,增强服务群众的整体效能。
嵊州市公安局民警商朝阳传承发扬“民情日记”,从线下挨家挨户走访到线上精准追寻,带领“和合”寻亲工作室团队,帮助270余个失散家庭团圆,获评“中国好人”。
作为“民情日记”的发源地,嵊州市创新开发“民情日记”应用,围绕出生、教育、工作、就医、置业、婚育、出行、救助、养老、身后等全生命周期,打通社会工作部、政法委、公安、民政、人社等25个部门数据,贯通“民呼我为”“兴村治社”、人民建议征集等7大平台,打造“民情大脑”,重点设置了“民情事件”“民情档案”等功能模块,“一户一档”建立涵盖退役军人、残疾人、低保户、“一老一小”等标签的数字档案72.1万余份,实现民情一码归集、需求一屏展示、落实一屏掌控、焦点一屏感知、风险一屏监测、态势一屏分析。
从“日常琐事”到“民生实事”
“民情日记”推行之初,干部了解和记录的主要内容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居民生活中的“琐事”,便是党员干部牵挂在心的“民生大事”。一篇篇民情日记,记在本上、落到实处、暖进心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在嵊州市三江街道丹桂社区剡江越园小区,业主陈女士向日常走访的社区工作者反映:“我们那栋楼杂物堆积严重,不仅影响出行,还有火灾隐患。”随后,社区工作者在走访中征集居民意见,了解到不少居民既有清理杂物的诉求,也有增加小区健身设施的需要,于是楼栋长提出将楼道改建为居民共享的健身空间的建议。社区工作者、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入户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并动员居民共同布置健身楼道。现在楼道不仅干净整洁,还时常可以看到居民爬楼健身的身影,群众的“金点子”转化成了治理的“金钥匙”,“民情日记”正成为广泛听取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途径和人民建议征集的全新方式。
绍兴市各级党员干部通过常态化走村(社区)入户、走小区进楼道、下企业进车间,摸排乡镇(街道)、村(社区)基础、企业需求、群众意愿,特别是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关心关注,开展日联系、周走访、月陪护,记录好、处置好群众需要帮助解决的急事难事,构建立体多元服务体系。今年以来,已办理民生小事11.8万件。
绍兴市还着眼助企纾困,不断拓展“民情日记”外延,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创新打造“企情日记”,择优选派驻企服务员,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对一”服务。全市下沉驻企服务员5000余名,走访企业6.5万余家,帮助解决问题5万余件。“农产品进城难、工业品下乡慢”曾是“民情日记”中经常记录的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堵点。嵊州市建立“一路嵊风”农村物流功能型党总支,统筹用好物流线路上各类党组织资源和党员队伍力量,形成了“以快递物流企业为龙头、公交带货为主体、专线物流为辅助”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持续擦亮“一路嵊风”党建联建品牌,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红色动能”。
从“简单记录”到“治理闭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针对传统“民情日记”存在的“记”与“办”脱节问题,绍兴市将“民情日记”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构建“网格员—村(社区)—乡镇(街道)—区县部门”分级流转办理闭环,确保“民情日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在诸暨市,镇、村两级干部每月到爱心食堂做志愿者,收集民情民意,解决民忧,创新打造民情日记“食堂版”。如诸暨市姚江镇直埠社区网格员向姚江镇反映,近期气温骤降,社区部分老人保暖衣物没有准备到位。对此,姚江镇利用直埠社区制鞋企业集聚优势,联系鞋业企业募捐了200余双棉鞋,为社区老人送上冬日温暖。通过民情日记“食堂版”,姚江镇网格员累计帮助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小事难事”30余件,同时也借助党建联建、文化下乡等载体,联系组织开展义诊、“送五福”等活动近20场次,让老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
通过在全市优化设置6937个网格,创新打造校园等专属网格,配置6770名专职网格员,建立网格常态化走访、民情微心愿认领等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大多数的“琐事杂事”在网格内解决。
对网格员现场无法立刻解决的问题,由网格长记录形成“民情日记”后,通过基层智治综合应用一键向上推送。村(社区)定期组织召开民情分析会,整合社会组织、共建单位、志愿者等力量,推动15%的“小事烦事”在村(社区)解决。村(社区)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将记录整理的信息按照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板块及时分流、赋分派单,由乡镇(街道)帮助解决;乡镇(街道)无法解决的,上报县级社会治理中心协同办理,推动5%的“大事难事”协同解决。今年以来,已化解矛盾纠纷事项9800余件。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