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思想强企、组织兴企、服务助企三大工程,将党建“引领力”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安徽省淮南市委“两新”工委紧扣企业发展特点和需求,聚焦思想强企、组织兴企、服务助企,实施“党建惠企”三大工程,积极探索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路径,切实将党建“引领力”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实施思想强企工程
夯实非公有制企业政治根基
推深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武装。及时印发相关方案,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带动市四大班子成员、市县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负责同志、行业党委班子成员、党建指导员、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等,在全市新兴领域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等7000余次。精选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典型案例40个,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企业发展典型案例融合解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走深走实。
做实党纪教育,强化规矩意识。指导全市3300余个“两企三新”党组织结合党员岗位特点,搭设“一键扫码随身学”、车间“四微”课堂(微党课、微视频、微案例、微讨论)、网上有奖竞答等载体,组织1.7万名党员原原本本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建立共学机制,强化政治引领。指导各地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管理层共学机制,通过举办读书培训班、组织专题辅导等形式,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与管理层共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等,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健全管理。
实施组织兴企工程
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内生动力
织密组织体系。深入实施“百日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四项行动”(农村务工党员“归企行动”、联合党组织“孵化行动”、空白企业“清零行动”、党建指导站“护航行动”),通过定向转入农村务工党员、集中招聘党员职工(应届党员大学生)、发展职工入党等方式,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今年以来,全市新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250余个,覆盖率达到74.54%。
强化工作覆盖。坚持党建带群建,联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推动全市19个行业党委成立行业工会、妇联和团委,并在未组建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实现群团组织全覆盖。
促进作用发挥。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管理层交叉任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指导各地开展“党群携手破难题”活动,开发“新淮所向”微信小程序,设置“诉求直通车”板块,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立“新语新愿”听需微信群,收集意见建议2万余条、办理1.5万余条,推动企业完善职工重大利益事项协商制度,打造职工与企业命运共同体。
实施服务助企工程
优化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环境
分类惠企添动力。发布党组织分类政策清单、部门组团服务清单、党建指导员红领助企清单165项,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抱团发展强实力。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等六大新兴产业和各县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展深入调研,理清产业链上下游主体,按照“4+N”(行业主管部门+县区〈园区〉+龙头企业+行业企业以及科研院所、配套企业等)构建“链事会”,打造产业链党委19个,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做大做强。
优化服务激活力。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1项国家级试点以及“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开办机动车修理店一件事”2项省级试点,推出第一批“证照免提交”事项60个,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激活企业发展活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淮南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