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温暖黔行

“绿丝带”志愿者们开展“温暖夕阳红”活动,“平安守护·志愿黔行”开展安全巡逻……在贵州省,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都能看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成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贵阳市推进《贵阳市志愿服务保障规定》立法工作,在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权益保障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确保志愿服务活动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毕节市修订完善了《毕节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工作规则》《毕节市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聚焦任务清单化、项目化,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协调机制和实施路径,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是贵州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缩影。

2024年以来,贵州省委社会工作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重点任务的若干措施》,从动员体系、供给体系、队伍组织体系、阵地体系、文化体系、支持保障体系等多个维度,明确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具体任务,为全省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确保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同时,贵州省持续加强志愿服务统筹谋划。制定印发“平安守护·志愿黔行”“守护未来·志愿黔行”“暖‘新’服务·志愿黔行”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四大行动”、旅游志愿服务等实施方案,统筹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民政厅、团省委、省妇联、省文联、省消防救援总队等部门出台关心老人、关爱妇女儿童、文化文艺、“蓝焰黔行”、垃圾分类等专项志愿服务工作方案,切实加强顶层设计,有力有效推动志愿服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铜仁市采用“社会招募、网络征集、行业推荐、组织选拔、高校评选、社区培育”“六个一批”方式,社会化组建队伍3300余支。黔南州按照州、县、乡、村分层建队的架构,以村(社区)为主要阵地,建设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有了制度保障,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贵州省实名注册志愿者达925万余人,实名注册率在全国位列第10;有服务时长人数601万余人,占比在全国位列第6;志愿服务队伍4.94万余个;累计实施志愿服务项目77万余个,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2.33亿小时。

服务活动持续开展

“老人家,您平时都是吃什么药呀?我们帮您看看。”“老人家,吃药要记得按照医生嘱咐哦,高血压药和肾病药要分开存放。”“谢谢你们,我平时老是爱把药弄混,现在医生上门讲了以后,我就不会吃乱了。”这样的对话在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随处可闻,当地的“小青椒”青年志愿者邀请医生上门问诊、科普知识,得到老人们点赞。

这是贵州省开展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平安守护·志愿黔行”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由社会工作、政法部门牵头,依托村(社区)综合网格,整合资源,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兴义社会义工联合会聚焦留守儿童,系统发起“鞋盒(谐和)礼物”志愿服务项目,让广大山区的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心……贵州省持续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组织开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全域旅游、社会治理、美好生活等“多彩贵州·志愿黔行”志愿服务十大专项行动。策划开展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和“3·5”“12·5”等省级志愿服务示范活动,按照“一月一活动、一月一主题”的工作思路,组织引导各地各单位深入开展“温暖黔行”“十进基层”、文明旅游、平安建设、应急救援、生活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

制度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离不开阵地的坚实支撑。

为此,贵州省积极拓展志愿服务平台,让志愿服务触手可及。争取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落户贵州,发挥省志愿服务展示教育中心、项目孵化中心等阵地作用,为志愿服务项目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和全省电视大屏端志愿服务版块等平台的运用,实现了志愿服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志愿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贵州省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纷纷建设志愿服务站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阵地网络。

品牌效应陆续彰显

持续树立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做大项目品牌库,是常态化、可持续化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前行的有力抓手。贵州省持续加强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了“多彩贵州·志愿黔行”总品牌,各地各单位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贵阳市的“绿丝带”志愿服务品牌,围绕“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开展“订单式”服务,提升了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贵阳市志愿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在贵阳市乌当区新天社区,“绿丝带”志愿者们开展“温暖夕阳红”活动,每周去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打扫房间、购买生活用品、陪他们聊天解闷。连续参加这个活动一年多的志愿者小刘说:“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我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六盘水市的“凉都小凉粉”志愿服务品牌,围绕“幸福六盘水”建设目标,结合六盘水市气候特点、城市特色等因素,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为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社区民生服务等贡献了青春力量。

贵州省统筹各地各相关单位以“一老一小”、医疗健康、应急救援为重点,谋划开展具有地方特点、行业特色、群众得实惠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探索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多彩贵州·志愿黔行”全省总品牌,持续打造“小青椒”“绿丝带”“和谐贵州三关爱”“蓝焰黔行”等系列子品牌,扎实推进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让志愿服务融入全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成为新时代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陈丽英 通讯员 方翌)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