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实施“党建联建·助企强链”行动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重庆被赋予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使命。党建强,发展强。重庆市以产业链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党建联建·助企强链”行动,依托产业链建强党组织,更好为产业发展集聚资源优势,为链上企业服务纾困解难,搭建“鹊桥”链接发展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市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产业基础良好。近年来,重庆市围绕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全市12条主要产业链和33条重点产业链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党建联建·助企强链”行动,把“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贯穿产业链建设全过程,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把组织建在“链”上

集聚产业发展优势

产业链党建一头连着党组织,一头连着产业链,是党建工作的新发展、新延伸,也是经济领域党建的新课题。在“党建联建·助企强链”行动中,重庆市委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坚持“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原则,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指导各区县建立产业链党委,将链上企业、相关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及链上企业集聚的园区(开发区)党组织纳入覆盖范围。

在大渡口区的天安数码城园区,一个以健康生物医药、生态环保、大数据智能化、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园区紧扣重点产业,整合镇街、区级部门、链上企业等资源,分类组建“一链一党委”,现已组建大数据智能化、健康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3个产业链党委,囊括党组织108个、企业192家,链上产值约170亿元,实现百亿级产业集群党组织应建尽建率达100%,党的组织实现全覆盖。

南岸区因地制宜推进“3+2”重点产业布局,聚焦全区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大健康3个千亿级产业和节能环保、汽车电子2个五百亿级产业,组建产业链党委,实现3条重点产业链重点“开篇”、6条传统优势产业链梯次推进、160余个基层党组织协同发力。同时,该区通过制定产业链党委运行规则和“链长制”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新兴领域党组织联合攻坚,实现产业链党组织应建尽建,累计覆盖领军企业、龙头骨干企业等链上100余家优质企业及2300余名在企党员。

在制度保障方面,重庆还创新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双培养”等制度,推选链主企业党员负责人进入产业链党委班子,加大从企业技术骨干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不仅激发了链上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而且推动了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梁平区奇爽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制定“三培养”机制,通过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再把党员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推荐为企业管理人员和领军人才,实现了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截至2024年底,重庆各区县锚定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建设目标,建立产业链党委122个,链接民企、国企、机关、园区等各类型党组织2300余个,辐射各类企业5100余家,以党建为纽带带动链上企业合作共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把资源聚在“链”上

释放产业聚合动能

重庆西彭铝产业区是九龙坡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拥有百亿级企业3家、十亿级企业7家、规上企业120家,配套协作市场主体超过1000户,铝材年产量超100万吨。然而,面对单个企业党员少、党建业务不熟悉等难题,如何进一步激发产业活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产业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作为服务科学城九龙坡片区建设的区管国有企业,重庆铝开投集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23年9月,该集团组织10家铝产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红齿轮”铝产业党委,通过对内释放党建活力、对外聚集整合资源,采取一系列措施,激活了片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红齿轮”铝产业党委以“党建链”串起企业链、扩大链上企业“朋友圈”,搭建联通内外的互学共促平台。在区内,拓展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配置企业服务窗口、铝都协商厅、会议商务区等5大阵地,集成市场监管、法律援助等34项服务,全部向链上企业开放;在区外,与中国铝业集团公司运营优化部党支部、成都市新都区交通产业园党委等签订党建联建协议,推动区内外、上下游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强化协作支撑,凝聚发展动能,是重庆“党建联建·助企强链”行动的要点之一。各区县坚持抱团发展、整体提升,以产业链党委为纽带,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链上共同体。比如,加强资源对接,用好链上企业“朋友圈”资源,收集链上企业需求侧和供给侧“两张清单”,帮助企业根据各自发展需求寻找相关资源,有的区县产业链党委组织链上企业同赴市外拓展市场,成功对接经销商,大幅提升了销售额;有的区县建立链上企业“共建同享”机制,实现信息联通、产能对接、品牌同建。

重庆各区县产业链党委还聚焦产业发展难题,充分发挥产业链党委牵线搭桥作用,推动链上企业由各自为战转为融合发展,发挥差异化优势,在市场拓展中合作共赢。

两江新区星系列楼宇(多个楼宇以星体名称命名)党委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发布链主企业供给清单,收集对应需求清单,实时共享信息,让企业之间共享机遇、寻求合作。2024年以来,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发布供需清单81条,涉及软件、医疗、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10余个领域。

此外,重庆各区县产业链党委还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先锋岗位、先锋班组、先锋团队”建设,组织党员和科技骨干“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涪陵区合成材料产业链党委整合科创资源,组建“党员攻坚小组”靶向攻关,华峰化工攻克己二腈“卡脖子”技术,万凯新材料打破国外包装新材料技术垄断,助推产业链增加产值1.1亿元,成功举办国际性产业创新大会2次,形成“材”聚涪陵、向“新”而行的良好氛围。

把服务融在“链”上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产业链党建的核心目标是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用心用情做好各项服务、精准施策,构筑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重庆整合各级职能部门、园区、属地力量,向链上企业统筹选派服务企业专员,通过问政策落实情况、问投资意愿情况、问经营发展情况、问市场开拓情况、问配套需求情况、问难题化解情况“上门六问”,积极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涪陵区开展“服务到位解难题、零距离办实事”干部上门服务企业专项行动,落实市管干部全覆盖包点联系,属地党委党建指导员、行业主管部门助企专员、村(社区)网格员包链服务,形成市管干部、区管干部、基层干部三级服务网络,常态化上门收集困难,提供“保姆式”服务,形成“日常问题助企专员主办、重点问题链长领办、专业问题职能部门承办、疑难问题联席会议研办”闭环,36名链上服务专员24小时畅通企业诉求渠道,主动上门常态化服务企业268次,解决问题312件次,真正成为企业的“贴心人”。

在大渡口区,为向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并全方位、高效、安全地推动智慧服务工作开展,天安数码城园区所属街道正式将其纳入经济专属网格,实现网格化管理,针对性打造“数智网格员”小程序,提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服务企业的专业水平。同时,面向链上企业,积极探索开发“企业寻呼”小程序,企业可直接将突出疑难问题上报至基层智治平台,由街道、区级部门兜底处置。实际操作过程中,从办事寻呼、链上寻呼、困难寻呼3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党组织上下联动、左右协调作用。同时,系统梳理社保、产权、科技等9类35项政策,累计收集并解决融资对接、项目申报等企业问题100余个,真正实现“企业吹哨、多方应哨”的保障机制。

此外,重庆各区县产业链党委还协调组织相关单位定期梳理产业政策、开展政策宣讲、召开政策信息交流会议,为党建联建提供坚实政策保障,推动各类资源要素与企业发展对接。巴南区推动构建“总链长+链长+专班+链主”工作机制,制定“1条产业链、1个发展规划、1张招商图谱、1套专项政策、1份企业名录、1个品牌活动、1个专家智库”“7个1”工作制度,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将人才引入“链”上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新形势下,人才是创新的关键要素,是涵养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重庆“党建联建·助企强链”行动围绕“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创新而强”的发展理念,聚焦不同党组织不同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做好人才引育,推动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

在专项行动的推动下,重庆各区县产业链党委完善“求职人员信息”和“企业招工需求”两张表,搭建起一座座人才与企业的“鹊桥”。通过组织链上企业、科研院校开展人才对接活动,吸纳产业急需人才,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以涪陵区为例,该区围绕“产业地图”精准绘制“人才地图”,根据链上企业需求制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组织链上企业到兰州大学、重庆大学等20余所高校院所集中招聘5次,线上招聘12次,引进各类人才539名,链上成熟骨干人才获国务院津补贴、重庆市富民兴渝贡献奖、十大科创人物、创业领军人才等20人次,推动高端人才引进、技术人才培养、产业工人招聘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有效激活产业链人才“蓄水池”。

江津区德感工业园的做法同样是产业链党建引才聚智的生动实践。工业园突出大型国企的组织、人才、技术等优势,助推装备制造(重齿)产业链党委引进四川大学王琪院士技术团队,截至目前,组织链上企业协同开发新产品10余项,完成2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专利103项,技术突破13项,实现人才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在做好“牵”字文章的同时,重庆各区县产业链党委还聚焦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整合政府、高校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搭建起供需对接、信息共享的平台。通过提供法律咨询、金融支持、政策宣讲等常态化服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这种以业牵引的“融”字文章,不仅汇聚了“握指成拳”的强大合力,也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九龙坡区制定铝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推动和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共建先进材料产教联合体创新基地。联动市教委、市经信委、重庆大学与中铝高端等链上企业共建先进材料产教联合体,引进铝产业高端人才54名,校企合作定制培养对口人才,帮助46户企业招聘员工1700余名。依托中铝高端制造等3个院士工作站,建设国家铝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重庆国创轻合金研究院,为链上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2023年6月,重庆市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即做大做强做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产业3大集群形成五千亿级产值;创新打造新型显示、高端摩托车、轻合金材料、轻纺、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18个“新星”产业集群,包括培育6个未来产业集群,以及12个五百亿级、百亿级的高成长性产业集群。

产业链链长:

链长由政府层担纲,分总链长和分链长,链长的主要责任是打破产业边界和地域边界,推进信息链、资金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相互交流、相互支撑,形成产业间和企业间各类要素的动态组合,提升产业链各环节间的有效合作程度。

产业链链主:

由产业链龙头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行业协会或联盟负责人等担任,职责包括协同制定产业链工作计划,协同推进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点项目的配套及落实,充分发挥好“头雁”引领和生态主导优势。

“链长制”:

“链长制”是以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在地方自主探索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制度创新,其作用在于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有效提升产业链自主性、可持续性和发展韧性,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杜蓉 通讯员 马冬梅 潘天意)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