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市井冷暖。柴米油盐酱醋茶,加的是料,品的是味。赤橙黄绿青蓝紫,调的是色,暖的是心。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棉纺路街道四棉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冯建红扎根社区17年,从青丝到白发,一路走来,聚焦居民关切,以厨师的匠心、调色师的耐心,种下稳人心、接地气、聚人气的共建共治共享之树,长出了平安幸福和谐之林,她本人也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信访到信法
道阻且长行则至
四棉西社区是一个纺织业老厂区,曾面临下岗工人多、居民困难多等问题。社区居民老荆因生意经营不善,官司缠身、生活困顿。打官司需要花费巨大时间和财力,无奈之下,他踏上了信访路。
民有所需,我有所应。针对生活困难,冯建红帮老荆申请司法救助;法院强制执行,冯建红联系原告寻求谅解;支持合理诉求,联系律师收集证据,争取多方支持。她还陪老荆走遍南北,行程达万余公里,帮老荆维护权益。2022年,老荆终于胜诉,拿到300多万元的补偿款后成功再创业。老荆感激地说:“我一生最感谢的人,就是冯建红书记。”通过老荆的事例,冯建红深切感受到:信任是一种无法言语的交融,唯有放得下架子、出得了点子、掏得出心窝子,才能解得了疙瘩、熨得平人心。如今,像老荆一样的信访人心结打开了,社区这五年里再没有出现过一例上访事件,平安法治星成为四棉西社区“五星”支部创建中最亮的一颗。
无为到有为
街坊邻里一家亲
“感谢社区的帮扶,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居民老贾感慨地说。老贾是一名老党员,在纺织工业战线上兢兢业业地奋斗了大半辈子,如今年迈,又接连遭遇老伴去世、儿媳患癌、儿子失业等诸多困难。冯建红把老贾纳入困难党员信息库,一边帮他申请社会救助,一边收集招聘信息帮助他的儿子实现再就业。慰问帮扶,及时解困,让一个又一个老贾们站到了社区正能量的宣传前沿;贴心指引,使老街坊们疏离淡漠的心也渐渐融化。
冯建红深深感受到,百姓的事儿只要在心里放着、手上托着、真心实意干着,他们就一定会掏心掏肺地支持。有了思路,冯建红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开始走街串巷,登门入户,问需求、建台账、挖资源、拓服务。科普课堂上,送上养生讲座;老人对智能手机感兴趣,手把手教会;喜爱书画、合唱、舞蹈,拆违建搭舞台……暖心有力的服务让居民从“无为”变主动作为,他们成为平安巡逻的主力军、除雪清障的先锋队、为民服务的及时雨。爱与坚持,成为服务与治理双向奔赴的连心桥。
无序到有章
共谱和谐奏鸣曲
咖喱烩面、旗袍店、烤包子、麻辣串……各类新媒体纷纷把镜头聚焦到社区各个角落,四棉西社区生活区浓浓的生活气息火出了圈儿。夜幕降临,中街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人不动车难行,网红点成了管理困难点。商户摆摊要生活、要养家,往来食客这么多,食品安全如何保证?冯建红决定邀约居民、商户代表坐下来商讨,既要保留四棉西社区经营特色,又要持续提升网红“美食街”的人气。17名代表坐下来聊家常、说生活、谈民生,聊如何吸引回头客提高营业收入。7次看似漫无边际的闲谈,最终成了变堵为疏的谈话会,给商户留出生存空间。同时,商户保证落实索证索票制度,确保食品安全。“老张,你健康证快到期了,记着抽空赶紧去换吧!”“四棉红”志愿服务队老杨提醒流动摊主。
“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时刻提醒着冯建红,社区工作要经得起群众评价和时间考验。水不喧哗自有声,它丰富了生命,让52岁的冯建红更加靠近梦想,更让老百姓的幸福之树蔚然成林。
(冯建红简介: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棉纺路街道四棉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曾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河南省最美人民调解员称号)
(本报记者 田间 通讯员 张雅伟 纪舒畅)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