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党的全面领导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人民城市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政治优势的充分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在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党的领导通过战略性的谋向定位和组织化的资源集聚确保人民城市建设行稳致远,并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治理新路提供了根本保障。
党的领导领航发展方向
人民城市理念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人民城市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问题。在我国的人民城市建设实践中,在党的领导下处理好三对关系,从而确保了人民城市建设的正确方向。
平衡好发展与公平的关系。建设人民城市首先要协调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创新功能,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实现创新发展,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同时,也将发展成果更多向人民群众倾斜,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过程中激发城市各主体的参与热情,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协调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人民城市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妥善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与社会的边界,确定哪些事务属于政府管理的范围,哪些事务属于社会自我解决的范畴,将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交由社会处理,不断强化政府核心职能,增加城市治理的社会韧性。
协调好技术与应用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基于自上而下的整合视角形成城市治理的核心议题,以问题为导向开发应用场景,让技术为人服务;基于自下而上的用户视角,从“能不能用、管不管用、好不好用、爱不爱用”的维度不断优化应用场景,提升服务效能。
党的领导实现资源集聚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切实转化为城市建设的强大动能,才能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和资源支撑。
在制度设计层面,通过强化党的领导,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从而提升党领导人民城市建设的整合能力。在横向维度,党领导的人民城市建设总体方略的确定,可以对各部门、各条线的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开展城市工作的共识与合力,确保“目标、政策、资源”的协同配套;在纵向维度,党的领导将人民城市建设的“市、区、街镇、村居”串联起来,形成上下贯通的高效联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上下左右贯通的人民城市建设政策网络。
在运作机制层面,坚持从基层治理的难点和痛点入手,自觉从“国之大者”的高度认识民生小事,以绣花功夫办好办实民生小事。突出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楼宇党建、区域党建、社区党建的制度优势,聚焦解决“一件件小事”,打造开放式治理平台,将基层党组织、党员、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众等集聚起来,促进区域内资源的充分整合、有效利用,共同构建治理体系、共同实施治理活动、共同分享治理成果,在服务群众中凝聚治理共识、夯实治理根基,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
党的领导确保行稳致远
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城市治理的核心命题是对于城市资源的分配,而城市中多方主体的不同资源禀赋和差异化利益平衡则是城市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党领导的人民城市建设实践,通过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开展工作,实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
对于城市而言,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治理的复杂性,也更需要党组织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人民城市建设实践中,基层党组织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动、活动联办以及资源联用等方式,引导基层在人才、资源、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互动与合作,全方位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绘就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新画卷。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