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晴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吃饭靠天色,发财靠运气”,到“鱼肥蟹熟,稻花香飘,西瓜村闻名遐迩,生态美引八方来客”,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什大股村如诗如画的天地是一位乡村“书画家”饱蘸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执着,精心书写的生态画卷,他就是什大股村的党支部书记苗新其。
以担当为笔 凝练一幅“使命担当画”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风吹到了什大股村,如同春天的种子带来了希望与活力,苗新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股时代的劲风,他知道,这是什大股村实现蜕变的绝佳机会。
正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晓喻新生”,什大股村要想成为一篇引人入胜之作,必须先除自身积弊,主动删去冗余部分。2018年的什大股村,村集体土地管理不明晰,是一笔糊涂账,而村民对于土地回收整治又有抵触情绪。苗新其刚上任就遇到了大难题,但是他知道,如果这一步迈不出去,什大股村就失去一次破茧成蝶的绝佳机会,收回盘活村集体土地势在必行。
2019年,什大股村党支部成立以村“两委”班子、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为主要成员的专项工作小组,开展侵占集体土地专项整治行动。苗新其走街串户,通过摆事实、通人情、讲政策做通村民思想工作,主动拿出自己家里的土地进行置换,发挥表率作用,推动土地整治工作向前推进。在联合行动组的共同努力下,顺利收回集体土地1200余亩,违规建筑自拆率达90%以上,彻底解决了长达20年的乱圈乱占、私搭乱建问题。
在2019年专项整治行动基础上,2024年,什大股村又顺利收回了东海湾被村民占用的土地380亩,预计为村集体增加11万元收入;西海湾废弃30年的水塘也被重新规划利用,以每亩200元承包,预计每年可为村里创收16万元。随着沉疴积弊被逐渐清理,什大股村踏上了新的致富之路。
以创新为墨 写就一首“生态稻田诗”
解决土地的归属问题,如何盘活这些土地为村里创收,成了苗新其面临的新挑战。什大股村靠近黄河,土地盐碱化严重,利用率不高,单靠传统的种植模式很难致富。苗新其带着党员和村民代表外出实地考察、调研学习,最终探索出了挖塘降水、抬土造田、以渔治碱、循环种养的“鱼池—环沟—稻田”农业新模式,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有效降低了土地的盐碱化程度,在盐碱地里种出了“金水稻”。
在学习借鉴过程中,苗新其认为,追求“千村一面”并非长远之计,什大股村的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经过反复调研考察,什大股村引进了稻鱼空间生态观光园项目,建成包头地区首个稻田画旅游景区。什大股村的天禾农旅研学综合体露营地和营火派对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关注。什大股村推出的特色农产品黑鲨西瓜味道甜、品质好,成为什大股村的一张特色名片。在西瓜售卖结束后,村民们迅速平整土地,栽种小圆菜,实现“一地种两茬”,村民收入明显增加。
什大股村还打造了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和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建成集休闲观光娱乐、特色稻蟹种植养殖、红色研学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几年时间,什大股村在苗新其的精心打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盐碱地变身“米粮仓”,长出了“致富瓜”。苗新其说:“只要能带领什大股村的村民一天比一天好,我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
以团结为砚 描绘一张“新村锦绣图”
随着什大股村产业逐渐兴旺,苗新其将注意力放在了改善村居环境和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上。
苗新其带领村“两委”干部,致力于打造绿色宜居的村居环境,完善什大股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发动乡贤力量协调完成村内自来水改造,解决村民“吃健康水难”问题;建设“连心路”,将20多公里的田间道路整修平整,维修引黄民生渠,保证农田灌溉;实施“气代煤”工程,带领村“两委”成员上门,就安装所需费用和政策补贴等事项向村民详细说明,什大股村成为东河区首个通天然气的村庄;实施污水处理工程,积极与东河区农牧局争取全村污水改造工程项目,冬天不再有路面污水横流结冰的现象,并将污水转化为再生水用于绿化灌溉;开展“厕所革命”,将“厕所革命”工程与污水管网集中处理相结合,建设环保厕所,切实改善公众健康和环境质量。
苗新其注重对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内涵的提升,从文化、思想、教育等多个领域着手,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让村民从钱包富起来到思想富起来,真正实现生活与精神的双重富裕。打造“乡村文化”品牌,组建什大股村乡贤理事会,通过“夫妻党员学党史”“欢快锣鼓庆丰收”等带动村民一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通过各类宣传活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和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苗新其的带领下,村“两委”干部、乡贤、村民共同参与到宜居乡村建设中来,现在的什大股村道路开阔,屋舍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田园风光秀美,人文景象和谐,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乡村锦绣图。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