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对社会治理和基层公共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这要求我们在基层治理过程中,首先要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和意愿,聚焦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上下功夫。1998年发源于浙江省嵊州市雅璜乡的“民情日记”工作方法,就在提高基层治理精细化和公共服务精准化上作出了探索,并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民情日记”实现主动治理
20世纪90年代末,因税收征收、计划生育等工作导致基层干群矛盾多发。为破解基层工作中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各类情况掌握不全、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高等现实问题,嵊州市雅璜乡党委要求乡镇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由“等群众有问题找上门来”转变为“脚底板主动走下去”,进村入户与村民拉家常、聊近况,用笔记本记录村民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对策——这一做法后被称为“民情日记”。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嵊州调研时,将其提炼为“访民舍、记民情、想民心、议民事、解民难、帮民富”。
此后20年里,嵊州市针对“民情日记”中群众反映的普遍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增加制度供给和优化服务资源,主动补齐基层治理短板。随着基层治理创新实践走向深入,“民情日记”从为群众办好一件事,发展到系统性“解决一类事”。同时,“民情日记”从农村走向城市,其内容拓展为“企情日记”,一个小本子的“民情日记”迭代升级为“数字民情”。
“民情日记”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
由于现代社会人民群众需求呈现多样性、差异性和特殊性,基层治理面临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联动性等方面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新问题,需要推进精确识别、精确分析和针对性施策的精细化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绣花”比喻,强调基层治理工作要抓准做细。近年来,嵊州市依托“民情日记”开展民情走访、民情分析,有力推进了基层治理精细化。
嵊州市在推进“民情日记”工作过程中,为确保问题有人记、事情有人办,在1999年建立了首问责任制,明确谁最先了解情况、受理民情,谁就是首问责任人。对于遇事推诿、互踢“皮球”,不负责任、敷衍了事以及半途而废、有始无终的情况,追究首问人的责任。
此外,嵊州市还以系统集成的方式,不断充实解决问题的力量,从最开始的乡镇干部“单兵作战”,到乡镇内部职能科室联动,再到市级部门和街(镇)协调解决,“民情日记”记录问题的反馈及解决机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以民情服务中心为载体的一站式解难方案。对于基层群众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基层干部负责收集民情,民情服务中心负责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处置。为确保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嵊州市还建立了联勤值守、民情会商、闭环处置、应急处突、考核“晾晒”、满意度评价等具体机制,确保不论是市级民情服务中心,还是街(镇)民情服务中心都能调动各方资源,实现高效协同,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
“民情日记”推动基层服务精准化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精准化服务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精准把握人民群众需求基础上,提供高质量、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现阶段,只有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精准、可及、公平的公共服务,才能确保各项工作做到群众心里,获得群众认可。随着实践的深入,“民情日记”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展,有力助推了基层公共服务的精准化。
为进一步扩大“民情日记”服务覆盖面,增强“民情日记”工作的有效性,嵊州市先后开展了基层干部“三驻三服务”工作和“民情大走访”联村联户活动,选派优秀基层干部担任驻村、驻社、驻企指导员,定期走访街(镇)、村(社区)和企业,聚焦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开展“民情日记”走访和调研工作,实现了“民情日记”在农村、城市社区和辖区企业的全覆盖。工作中,嵊州市明确要求驻村(社区)干部每年必须全覆盖走访所在村(社区)的群众,各职能部门干部每月至少到包联村(社区)或企业开展1次走访服务。在走访中必须做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示范大户必访,老党员、老干部必访,贫困户、困难户必访,私营企业主必访,社会贤达、农村能人必访”的“五必访”,以及“群众有特殊困难必到,村里有特殊情况必到,上级有新的指示精神必到,工忙农忙时必到,逢年过节前必到”的“五必到”,确保基层干部能够真正“走进群众、走进困难、走进矛盾”,从而实现服务个性化和精准化,从源头上精准预防化解社会矛盾。
(作者单位均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