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有效方法

赵左书

“小马拉大车”形象地概括了在权责不对等、资源强约束、形式主义等困扰下,基层政府和村社组织在基层治理中超负荷运作,面临的“马疲车挤”“看得见管不着”等现实困境。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州”)紧盯这一问题,坚持从“轻车、壮马、赋能、聚力”四个方面发力,有效推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落地见效。

厘清权责“轻车”

健全事项清单。全面梳理乡镇(街道)权责事项清单,建立准入制度,收回赋权事项673项、新增48项,赋权事项更加精准。依托协调机制,印发《德宏州整治“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重点任务清单》,逐条明确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和完成时限,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清理机制牌子。开展乡镇(街道)加挂牌子专项清理,将乡镇(街道)加挂牌子划分为立即清理、待后清理、可以保留三种情形分类处理。集中清理整治和规范村(社区)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工作,并对治理村(社区)“滥挂牌”进行“回头看”,通过“现场检查+明察暗访+群众反映+舆情监控”等多方位常态化加强村级机制牌子监管。

减少证明事项。持续开展“万能章”专项治理行动,清理不应出具的证明事项,村级证明事项比之前大幅减少。指导各县(市)制定《执行〈云南省不应由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指导目录(试行)〉指引清单》,明晰34项村级不再开具证明的后续办事途径、所需资料以及咨询部门。

下沉力量“壮马”

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机制,推进“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机制,指导符合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党组织。目前,全州共有业主委员会190余个,物业管理委员会830余个,建立行业党委6个,成立党组织7个。同步开展“红色物业”示范点打造工作,以点带面充分体现“红色物业”示范小区的服务标杆作用。

推动编制和人员下沉。依托机构改革,加大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适当增加基层编制,切实充实和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加强对借调基层人员的监督管理,对违规借调基层工作人员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推动资源和力量下沉。建立“共建共驻”机制,在52个社区建立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签订共建协议370余份,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推进“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落实“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制度,同时公开招聘村(社区)基层治理专干108人,为基层治理提供人才支撑。

扩权强基“赋能”

打通扩权赋能“操作链”。完善“一网通办”“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机制,扎实开展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互通互认工作,加强基层为民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受理,实现窗口“一窗受理、综合服务”,并延伸至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一窗式”服务,有效推动政府治理、政务服务从分散向整体、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

树立强基善治“新标杆”。以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助力芒市芒丙村、陇川拉勐村、盈江团结村、瑞丽等扎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打造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标杆。以“最美村规民约”、打造村规民约试点乡镇为抓手,评选优秀村规民约村。

锻造服务民生“主心骨”。组织开展全州乡镇组织委员、驻村第一书记、州直党组织书记等示范培训班。高质量举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培训班,培训乡镇(街道)、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帮助基层工作者找到推动工作的方法。

整合资源“聚力”

整合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全州开发基层治理专干210余人,城镇公益性岗位1000人,乡村公益性岗位4500余人。坚持把最能打硬仗的干部选派到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主战场,派驻第一书记300余人,工作队员400余名。截至目前,全州共有630余名社区工作者、2000余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9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25万名志愿者。

统筹基层治理多方主体。不断夯实“1+X”多方共治社区治理共同体,即在村(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统筹报到党员、社区骨干、志愿者以及驻村(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力量等多方主体参与基层治理,蓄力推动基层治理工作走稳、走深、走实。

持续推进“10联户网格”。以信息化赋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扎实推进芒市风平镇和谐村、勐焕街道锦华社区等4个“10联户网格”信息化试点工作。全州划分“10联户网格”3.2万个,建立网格党组织290余个,通过制定基层治理重点任务清单,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开展为群众办实事事项,实现基层治理服务“一网统管”。

(作者单位为云南省德宏州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