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作 共绘基层治理“同心圆”

在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镇泉湾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小萍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摞摞写满“民情”的台账。记录的是点滴小事,串起了社区和居民的心。

泉湾社区党总支从加强网格化管理入手,通过“到、访、帮、扶”四字工作法,发挥“小网格”的大作用。针对从网格收集到的情况问题,制定“现场办、上门办、协调办”三类问题清单,小范围的问题“微网格”解决,小范围解决不了的,由社区“玉帛”议事厅分析研判,统筹多方资源协调解决。

泉湾社区的探索是青海聚焦优化社区为民服务工作方法,激发各地村(社区)创新治理措施的一个典型案例。

为聚焦优化社区为民服务工作方法,青海推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委托代办机制,“五心法”“七色法”“1258”“1666”等一大批社区工作方法架起了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同时,试点推进购买社区服务工作,研发青海省城乡社区治理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基层治理信息化水平,为建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基层治理服务机制开创了路径。总结实践经验,强化示范引领,全省通过分领域、分层级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学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样板。

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近年来,青海着力在强化党建引领、健全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全省基层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物业服务管理是事关群众的“关键小事”,也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青海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物业服务管理新模式,将党支部建设延伸到小区、楼宇和物业服务企业,加快构建“社区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治理模式,打造37家省级“红色物业”服务品牌,让物业服务管理在党建引领下,更有色彩、更有温度、更有活力。

全省上下还积极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完善便民服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和社区环境,共绘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青海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地化路径,推行“五中心合一”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模式(将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整合为一体),完善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机制,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组成的“三调”力量统筹运转起来,鼓励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单位多方参与、协作联动,拓宽化解渠道,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走深走实。

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基层治理工作的基础平台。青海通过新建、改(扩)建、改造、配建等方式,持续加大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投入力度,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社区服务和参与文化休闲娱乐活动。

加强村(社区)干部的综合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是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青海建立村干部“基本薪酬+4项补贴”和社区工作者“3岗17级”薪酬标准,持续健全完善村(社区)干部薪酬动态增长机制,有效调动了村(社区)干部参与治理、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与此同时,全省上下坚持把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点任务,从“聚力、壮马、轻车、畅路”等四方面发力,制定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28条具体措施,清理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村级组织挂牌,指导基层制定村级组织减负清单目录,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把为基层减负增效工作引向深入,让村(社区)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内容由青海省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